阿勒颇养蜂人
读书评论:
-
苦咖啡雪糕上瘾03-19感觉兄弟俩还挺有钱的…
-
赘肉01-14在非虚构的背景下,作者建构出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是这个虚构的故事看起来却是那么真实:流离失所的人,逃离叙利亚,来到英国,就像失去蜂房的可怜蜜蜂一般——蜂房化作灰烬,蜜蜂也死于非命,他们不就是那些勤劳的蜜蜂吗?我想,如果没有人,世界应该像阿雅的乐园一样芬芳扑鼻。
-
Alice02-18生活在和平国家,战争与难民看起来是上世纪的词语,小说比新闻更能拉进人与人之间的感受
-
bookbug01-15虽然是小说,但人物与素材均来自作者几年前在雅典的两次难民中心志愿者经历中所见所闻及所思,加之作者本人原生家庭的难民经历,读起来的确特别真实。对于很难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一群体的人而言,难民二字属于抽象的历史或新闻词汇,常常和那些饱经战乱的地名绑定在一起,比较模糊,而本书则讲述的则是以个人和家庭身份存在的难民故事,是生离死别后的流浪与重生,是黑暗深处内心的复明。
-
珍妮的肖像01-05以难民视角讲述故事的反战小说。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古城,在没被战火摧残之前,是个几乎与大马士革一样悠久,世界遗产在录的四千年历史古城。蜜蜂鸟儿郁金香蝴蝶花,红扁豆茴香甘薯汤,松子菠菜杏子蜜饯与石榴,可以俯瞰的尖顶圆顶的卫城,阿勒颇笑语欢歌的养蜂人家,这些宁和清静本应如四千年的亘古永恒。可战争到来足以令一切支离破碎。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摩洛哥人索马里人利比亚人,这些难民逃去异乡侥幸存活下来(其实更多人停留原地不知所踪),带着严重的心理与生理伤残,带着过去沉痛苦难遗迹,踌躇无助黑暗里自问自答过,希冀能有一个配得上他们希望的微小未来,那是生活本来应有的样子。他乡和平安宁里有着鲜花与蜜蜂带来的春天生机,愿这些能成为悲苦过往之上的慰籍与新甜吧。苦难在书中一笔笔具体摊平,谢谢结尾总算是善意有蜜。
-
韧勉02-19这是一本叙利亚难民的小说,结合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恩格尔哈特的《难民革命:新的人口迁移是如何改变世界的》阅读,或许会有更深层次的感触,翻开第一页就有让人感受到《追风筝的人》的历史感,非常真挚的情感描写,作者以书信体的描绘方法记述叙利亚难民的悲苦历程,塑造的主人公原来是阿勒颇的养蜂人,蜜蜂是寄托故乡和希望的标志,阿勒颇、叙利亚、库尔德、土耳其、东欧、英国等多国元素都在逃难的历程中混杂,主人公每天都纳闷自己怎么生在这个世界,生活何以如此残酷。大多数时间,他都不愿苟活,并深为这个念头所苦,独自一人承受煎熬。他深知阿勒颇人无不深陷于自己的苦楚之中,不能自拔。即便逃向远方,始终心念故乡。
-
内陆飞鱼03-03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应该会好看的,可以期待一个。
-
开膛手贝塔01-19我看着地球仪专门找了叙利亚、土耳其和黎巴嫩的位置,看了从土耳其到希腊再到英国的路线。我想我再也不会忘了,因为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名词和过度,而是关系到具体人的命运。
-
薇薇安12-28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开头他便已逃离到了英国,鲜血淋漓的梦境,谜一样的男孩,反而更想知道他这一路上都发生了什么。虚构的小说,但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叙利亚战争),作者曾出生于难民家庭,也曾去雅典难民救助中心当志愿者,再加上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得描写的真实感特别强,极具感染力令人触动。在我们为微小的困难而忧愁时,还有百万人仅仅在奢求一个平安,在枪支弹药下砥砺前行。
-
ananta璐瑶02-10追寻和平及希望,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永恒途径,但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人却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媲美《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
-
张躲躲02-05不一样的在路上小说。战乱导致的家破人亡的悲惨画面,和花田蜜蜂欣欣向荣的景象交相呼应,对比效果将小说氛围衬托得异常鲜明。虽然是虚构作品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蜜蜂象征辛劳和短命,却也象征甜蜜和希望,这是叙利亚多灾多难命运的写照和美好祝愿。
-
室内滂沱01-26阿勒颇是叙利亚第二大城市,受战乱重创,主角在战争中失去了至爱的儿子,决定与失明的妻子逃亡到英国,在新城市渐渐恢复生机,大脑却开始创造扭曲的回忆——夫妻二人要怎样才能互相拯救?小说用非单一时间线的叙述方式,顺畅自然地衔接过去与现在。获2020年美国阿斯彭语言文学奖,查了一下,奖项关注“阐明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并展示文学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力量”的小说,确实足以形容这本书。《阿勒颇养蜂人》要我们思考,人类如何应对周围的恐怖、毫无意义的暴力以及失去至亲的伤痛,怎样重拾勇气,找回爱与希望。在今年特殊背景下,它也是一本能带来力量的书。
-
番茄盖饭12-23如果要认真看,人都是在勉力维持着各种平衡,所以不要说我很难,我们都难。所以要保持浪漫,要坚强,千万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