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读书评论:
  • 168 Hours
    10-19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如何考察近代以前各个区域政权的政治博弈史,作者给出的多极亚洲的定义为在所框定的区域内,唐或其他一方均未出现一家独大的互动博弈状态。史料多为传统汉语文史料和现当代中西日研究成果,判断依据是无一方硬实力能够完全施加他人,统治和交往形式完全顺应实力的动态平衡,唐采用实用多元主义的防御策略。全书采用总分总形式,顺着每个方向依次描述,与唐博弈的时间线基本是逆时针顺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基本覆盖今日中国版图内各个区域方向的政权力量。唐代整体对外关系的策略与前面各朝代的异同比较,及对五代两宋局势的影响似可进一步探讨。主要线索都是和中原政权的隋唐联系(战或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居于各自与中原关系的框架之下界定的,也不涉及同其他地区的联系(如吐蕃-印度,突厥-波斯等),并不属于典型的多极格局
  • 中世与近世之间
    11-25
    前四章叙述了唐朝与突厥、回纥、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南诏、吐蕃的关系,可供入门者了解,总体来说唐代中后期所面临周边政权的威胁不亚于后世任何一个朝代。第五章第六章阐述了唐代对外的双重管理体系和外交思想,算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反对用朝贡体系来理解唐代的亚洲国家关系,认为其带有中国中心论,亚洲各政权权力关系的实质是多极化,具有多样性与不稳定性,并非由唐朝主宰。不过我想如果一种理论能够用到任何地区的任何朝代,那这种理论基本是一句十足的废话,作者其实是拿当代政治理论套在古代世界,典型的削足适履,忽视了亚洲世界自身的特点。作者所谓实用多元主义过于合理化唐代的对外政策,朝贡体系本身就不是要把周边所有民族纳入进去,也并非只是实力的比拼,不管这种中华思维在现实中遇到多少障碍,但唐朝并没有放弃成为中心的努力。
  • 4G小u盘
    12-04
    二刷:梳理平实,结论泥沙俱下,有矫枉过正之嫌。突厥、回纥未有突破,吐蕃,南诏部分值得一读。导论,双重管理体系,对外政策思想作为资料。1.渤海国与西夏的遥远呼应。2.争夺东北地区的得不偿失。3.唐后期战略方向的调整与南诏、安南都护之关系。4.安西四镇失复表明,唐必须维持持续强大的军事存在才能控制西域(甚至河西)5.唐政策调整与九曲之地的得失,长庆会盟对西部久远影响。6.唐关于域外的情报收集与使臣的兵家素养(随军记录)。7.对外政策中的荀子思想和魏征式的羁縻手段(与班固时有明显区别,不强调周边对己绝对忠诚,允许周边进行等距外交)8.四邻对中原王朝的不同态度,并不仅取于各自军事实强弱,更多的是特定地理环境产物,轻易不变9.盛唐时期,也无能力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东北,西北)战争。
  • 吃蛋挞
    08-28
    略失望,整了篇长评…
  • 陆钓雪de飘飘
    07-28
    杜甫在《北征》中有诗句云:“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可为本书之概括与象征,所谓“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也。东都洛阳没有长安那么幸运。回纥战胜叛军后,在洛阳剽掠三日,将库府一扫而空,还洗劫了市井街坊。他们得知许多妇女藏身在两座寺庙之中,便纵火焚寺。烈火持续了半月有余,死伤者数以万计。洛阳的长者答应献给回纥万余匹丝帛后,回纥才停止抢掠。回纥士兵还袭击了都畿道的汝州和郑州。在当地盗贼的协助下,他们逐门逐户搜查、抢夺,使当地百姓一贫如洗,有些人甚至不得不以衣纸蔽体。参见《旧唐书》卷一九五和《新唐书》卷二一七。唐朝与北方、西北游牧邻居的关系史表明,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总是在不断构建和重构中。它永远是变动的,从来不是某个政权意愿产物
  • JUNWK1334
    08-24
    其实用的材料还挺大路货,唐会要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之类,主要的新意在视角,唐在这本书里只是一个拉起所有碎片的主要线索,不过是多级地缘政治中诸多参与者之一,各章则分别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多元博弈。事实上因为每一章都限定在地区的范围内,很多时候唐甚至不算强势,就给了周边各个国家彼此博弈,展现出鸡贼一面的舞台,还挺有意思的,好些妙人儿大放异彩(
  • 宝木笑
    08-22
    无独有偶,这本书和瑞士汉学家谭凯的《肇造区夏》异曲同工,同样的西方汉学研究风格,同样的地缘关系视角,只不过一个写唐,一个写宋。如果说谭凯笔下的宋,最终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边疆意识与族群观念,那么王贞平书中的唐,则更多关注的是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的“大国外交”。宋向内求族群认同,而唐则向外显中华气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过往的历史课本中或者大部分读物中,唐被塑造成了一个隐忍反战的形象,似乎所有的战争都是“自卫反击战”。而王贞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他用大量史料论证了唐的好战性,这个强大的帝国从未熄灭开疆拓土的雄心和出境作战的斗志。海纳百川笑迎八方客的背后,是仗剑天涯虽远必诛的狼性,所以唐和世界的关系更融洽和成果更显著——不管是国家还是人,都是如此。
  • Fenng
    07-18
    唐朝边疆的复杂性,是以前读史的时候容易忽略的问题。唐帝国与周边政权在军事和外交上的纠缠,虽说没有完全耗尽国力,但也种下了唐衰亡的种子。
  • 长日将尽
    08-30
    流水账叙述过多,缺乏新意,未见得有高于国内学人之处,不过拉崔瑞德做大旗忽悠读者尔
  • 舞池里的塔西佗
    08-01
    谁要是再瞎哔哔“天可汗”或者“朝贡体系”,直接拿本书扇上去!
  • 随你
    06-20
    大部分故事会,了解唐朝整个历史的不用读。作者用现代的"多极化"去打一个假想的朝贡体系,多极完全是矫枉过正,照书里这种描述今天的朝鲜伊朗岂不是也是跟美国能碰一碰的多极?
  • 一大坨
    07-25
    不错,纠正一些长久以来的中原王朝自我醉心的虚假历史书写方式。有些需要一而再的强调,朝贡其实是人家在贸易,一心向化其实是谈恋你的财物。什么蕃属多半是平等的敌国关系。不要受伪史毒害 不要轻易谈什么傅星
  • cc修文
    10-10
    侧重于基本史实的梳理,但这些梳理和已有研究成果相比也谈不上有什么高明之处,基本上就是一本科普书的水平。很好奇这本书如果是一个国内学者的作品会被如何评价。
  • 隐清
    08-05
    唐代边疆民族战争外交史的综合,入门推荐。对隋唐-突厥-回鹘感兴趣深入,建议继续阅读朱振宏、林恩显、吴玉贵、森安孝夫;对唐-吐蕃感兴趣,推荐林冠群、石硕、白桂思、王小甫;唐-南诏,推荐巴克斯、王吉林;隋唐-三国朝鲜-日本,推荐崛敏一、川本芳昭、韩昇。
  • 库库子
    10-10
    此书认为唐朝的外交思想是实用主义,并非恪守华夏四夷思想。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不言自明的吗?把这句话套到汉朝、宋朝也一样成立,说一句不好听的,这就是“正确的废话”。全书绝大多数篇幅在讲故事,得出的结论亦不过尔尔。所谓多极亚洲,我未尝见。
  • 春诵夏弦
    08-05
    那时的亚洲能说多极吗?何况仅就政治而言,作者连大食都没考虑。总体上就是换个包装的唐代外交史,当然推荐语也写不出什么价值。
  • 霜闕〆
    08-17
    书中大量“文不对题”:谈管理体系,实际上是说中央与地方在外交中的角色;说外交政策,却包含大量并没有什么现实作用的所谓外交思想;前面四章的分地域梳理,实际上还是双边关系的简约描述,看似面面俱到,但还不如择一二案例更能说明情况;至于整体上,更是文不对题,明明就是“唐本位的对外关系史简编”,但扣上一个貌似高级的“多极”帽子,而驾驭这个帽子很显然需要多语言能力,可作者并不具备。国内学者已经有大量相关成果,这从书中的注释也能看出来,那么引进这样一本作品作为综合性概述,是否必要?总的来说,这本书并非毫无价值,但可能仅限于初学者、爱好者。
  • bookbug
    07-29
    今年读过最好的域外中国史研究,不仅有翔实的史料分析打底,更有清晰的学术脉络。王贞平早年应崔瑞德之约为《剑桥中国史》撰写唐朝对外关系一章,奠定了其后的学术研究方向,之后在汉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对照中发现,主流的朝贡体制论过于浓厚的中国中心论色彩并不完全符合真实的对外关系,哪怕有天可汗之尊。随后进一步扩大到对突厥、高句丽、南诏、吐蕃等政权的逐个研究,最终以多极论取代了中心说,本书便是这一研究的产物。翔实体现在导论后一至四章对不同政权双边政策的琐细分析,鞭辟入里。第五章通过研究唐时中央与地方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双重管理体系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部分揭示了从安史之乱到藩镇割据再到唐廷覆灭的历史必然。末章自先秦外交思想入手对汉唐时期对外政策的综述则是全书最精彩的华章。其实理解这种多极对当下国际形势也有参考意义。
  • 安德烈大叔
    07-22
    从观念上去中心化是理解历史很重要的一步,有唐一朝,其与周边国家的自身境况是不断变动的,盛衰之间的流动塑造了相互之间的权力关系。摒弃华夏世界单极中心的虚荣心,隋唐之际的亚洲本质上就是多极世界,虽然唐文化独特的软实力对四邻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可过度简化而高估),但从军事与政治而亚洲政权的言势起势落一直是流变的。唐初几帝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多元的实用主义,以理想为表,以务实为里,并不受儒家德义教条的束缚,儒家外交思想对唐外交的渗透感觉主要还是在唐后期。但终唐一朝,其实力并非如民族主义者们不经考察和思索而鼓吹的强势,无论是征服、羁糜、和亲、安抚、妥协,从功效-合宜-互利角度来看,都应保留质疑,有待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和思索。但盛唐百年吸引人的终非政治军事外交,而是包容和气度。
  • 虾米
    07-28
    打脸“朝贡体系”“中国中心”论。1、唐不能左右亚洲的地缘政治环境,其自身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资源不足或缺乏将自己构想的世界秩序强加给四邻的政治意愿;2、四邻并非被动地接受唐的政治和文化制度,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予以改造和调整,并由此发展出各自的政治或民族中心论;3、唐在对外事务上实施的中央-地方双重管理体制,使得中央的调控充满不确定的变数且在客观上增强了边将和节度使的权力,因而加深了问题的复杂性。一言以蔽之,唐与四邻的情况在本质上是变动不居的,这种不断变化不时地塑造和重塑它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具任何一种方案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纠纷,对外关系的唯一原则就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这不是“朝贡”“中心”所能涵盖和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