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管制·警报解除
读书评论:
-
水镜05-03像末日之书一样,从絮絮叨叨的琐碎生活中沉淀出的情感非常动人。至于谜底,是传统的时间旅行的故事内核,带着宿命论的哀伤。筋疲力尽。无可奈何。勇气与乐观。不舍与怀念。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啊。(翻译不太用心的样子。)
-
已婚奥特曼06-15所以这是一本西方穿越呗。写作挺细的,很多转折。但情节展开有点慢以预知的心态观察战争中的人们,各种默默无闻,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有挺多情节其实是没必要的,比如艾琳和波莉的互相寻找。完全可以用1 2页讲完而不是1 2章
-
重金属海王星05-272022年NO.75从题材到脑洞确实不能说是顶级好看的科幻小说,再加上人物和情节确实有点“苏”的感觉。但是完全可以因为扎实的二战历史背景和细节的设计描写给到4.5分的好看,好喜欢那些戏剧台词带来的浪漫感啊!
-
魏谜底04-23“我们发现自己深陷于陌生之地,这里有炸弹、战斗和灯火管制,有安德森避难所、防毒面具和配给制,我们曾熟悉的那个世界,那个太平无事、万家灯火、教堂钟声不绝于耳的世界,那个爱人团聚、没有分离、没有眼泪的世界,似乎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很难想象,我们是否还能回到那里。”
-
Raymond04-29真的好长…..好久没有看过这么长的书了。好看不过感觉也有挺多槽点,比如说书中历史学家的历史知识太匮乏了,对本国历史的了解还不如现实生活中的外国的历史爱好者。以及很想冲过去告诉他们,没那么容易输掉的!因为最后美苏俩哥们会进来搞定一切。
-
04叶绿体君04-14希望以后有时间能重读一遍,把我没能解开的谜题重新梳理。可我也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可能不会读了,不只是篇幅的问题。我很伤心,尽管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也并不讨厌作者安排的结局,可我还是很伤心。
-
梅龙果冻04-14让二战史知识为零的我产生巨大的情感波动
-
O04-08比起说这是本“小说”,感觉更像是读“英剧剧本”,有很强的视觉化感受,每个人物的举动、对话、身处场景都十分详尽,仿佛是在看剧。视角转化的确非常丝滑,康妮的处理很有技巧的:三个主角进入历史的初始时间点原本是错开的,但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时间线开始趋近、追同、融合,然后在某个时点上相遇。我读啊读啊读啊,一直在等待(怀疑)他们能遇上的那一刻,当三位主角真相遇时,我却在想,到底是从哪里开始出现了偏差,三人的时间幅度开始同频,他们从局外人(旁观者)逐渐变成局内人和亲历者。
-
Evangeline01-10我设想过许多次,到底什么样的未来,会使我们发现如今对过去的研究,有许多是夸夸其谈。也犯傻,问过教认识论的老师,如果未来全景跨时空监控技术出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认识论上的一些悖论知否能够有永恒的定解?这本书的设定真是奇妙,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有限制的自由和可能导向自身死亡的穿越。
-
demos12-27虽然蛮啰嗦的,但是难得的以文学性取胜的科幻。值得再次阅读反复品味的作品。
-
极北发电机02-03读完了《灯火管制》写的太棒了,尤其是在避难所表演《暴风雨》那一段,读到觉得很震撼;半夜读完,后面收尾的部分很精彩也很感人,一边哭一边“woc”,也许会再看一遍
-
crophen02-19这两本其实算是上下部,和《末日之书》剧情联系不大,主要是相同世界观和相同的主要人物。世界观更加宽广,但相对的剧情和设定没啥新意,显得节奏非常拖沓。至少写了这么多算不上烂尾。
-
一个神秘人士02-18事无巨细这个词大概就是为这本书量身定制的吧……不知道我还有没有信心打开下册目送他们回家……
-
炊事班克02-12第三天,两百页,渐入佳境!
-
鱼的九思02-185分,比末日之书好点有限,一样的冗长,一样的琐碎,简直读不下去,打着科幻幌子的历史书?可是比绝大部分二战历史书还要无趣,大可不必浪费若干小时。
-
para03-22渐入佳境的阅读体验。人物个性设定鲜明,节奏顺畅,每一篇的结束恰到好处又引人入胜,虽然看上去是对战时生活的琐碎描写,但正是通过历史学家的参与,呼应了开头他们观察战时人们的反应以及观察英雄人物的任务。推荐!
-
Ubik02-0821/011:故事及其冗长,仿佛在考验读书的耐心。历史学家酷爱这种堆砌史料的描写每章采摘名著的引言,时空是连续体,但是当未来的手开始介入,那么能干最好的事情,就是保证过去顺顺当当发生。毕竟二战的中的英伦,更像是抵御邪恶入侵的正义英雄。
-
阿福01-16故事还不错 但是80万字大可不必。。
-
夏季群岛01-24这本书很挑读者,很多人可能读到1/3处就会知难而退并给予差评,而故事剧情将长期处于僵持与纠缠之中,甚至到2/3左右才开始缓慢突破。但是结局证明漫长的阅读经历还是值得的。这种体验让我回想起09年第一次阅读完《末日之书》时所体会到的精疲力尽。如果说《末日之书》深刻还原了黑死病时代的阴郁感,那么本书则详尽描述了二战时期伦敦大轰炸中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乐观、悲观、希望、绝望、死亡与救赎。很多人批评作者言辞过于琐碎、冗杂,但在另一种角度上:这种风格是必要的,就像持久的伦敦大轰炸与欧洲战事,就像幸存者在回忆战争时想起的、长得看不到尽头的昨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