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读书评论:
  • Roger
    12-05
    写得颇琐碎,翻译不佳,意识流读法。
  • 君をのせて
    11-07
    “我们再也见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世间的一切不过如此”读韦伯的传记能让我有最多的共鸣,倒不敢斗胆以韦伯自比,但切实能理解他对一种统一的“决疑术”的执念。我和他一样,寡断,神经紧张,充满冲突,面对精神生活无休止产出的一切,只会觉得“活得累”。也希望像他一样博识,勤勉,宽厚。“只有当一个人力不从心之时,ta才可以停止工作”
  • 才吉诺布
    02-25
    市民阶级的一员,阅读量很大的少年,致力学问的青年,神经紧张的怪物,玛丽安妮的丈夫、艾尔泽的情人,油腻且黑色的经典人物,两个世界的市民,一流的论题供应商,终生为德意志寻魂的民族主义者。
  • O.Kerman
    02-23
    韦伯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在历史节点积极关注局势转变,但在权力体制内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想要以身实践学者政治,但屡不得志,成了喜欢在公众面前交锋辩论的“爱发牢骚者”。韦伯的研究重心从资本主义转向官僚政治后,但依旧延续其对社会文化和群体作用的关注,批判德国的市民阶层毫无政治荣誉和责任,对民族主义的拥趸,和因其平庸而官僚化的未来。在世纪之交,韦伯的思想和私交圈子,都是他所批判的跨时代的市民阶级社会的缩影,市民阶层没有从事职业政治的妥协和策略能力,也没法出政治领袖,运用在韦伯身上也是如此,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也正反映了深刻的德国社会矛盾。韦伯是激情和节制的典范,尽管接触实际政治的代价是失去科学无可置疑的共同价值,但他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变革,热忱献身真理和价值,积极践行知识分子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 石枫
    02-28
    “去魔法化”反倒比“祛魅”更能体现与“例外状态”对应的理性起源
  • 硝酸银
    02-13
    如果韦伯确实如作者所说是个“高贵的虚无主义者”,那他确实有理由为《新教伦理》受到的攻击而愤怒——抛弃救赎的妄想也是他的人生的立身之本。
  • 隐清
    01-07
    古典世界的祛魅之后,留给现代人的只是“铁的牢笼”?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之后,当代又有什么能指引现代性的再次飞跃?韦伯这个“卡里斯玛”型的思想标杆辞世百年后,当代的社会学本身也在“科层制”中平庸化了?
  • 宝木笑
    03-10
    在群星璀璨的德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韦伯依然配得上“伟大”两个字……真正陷入对韦伯的多年追随,却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学术上的韦伯高山仰止,而生活中的韦伯让人热泪盈眶。韦伯人生的开局是天才标配,家境优渥,32岁就成为海德堡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前途一片光明。然而,韦伯却一步跌入深渊,此后7年他遭遇了精神疾病的摧毁,即使在林中散步也会突然放声大哭,家中宠物猫的叫声也会让他神志混乱,他只能茫然坐在书桌前无法做任何事情——让人眼熟的德国天才之殇,荷尔德林、尼采、克莱斯特……然而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韦伯最终从深渊中爬了出来,他所有最重要的著作都是恢复后那16年中所写……我们看到的韦伯,总紧皱着眉头,但即使在7年的病中,他依然能够温柔而善良地对待妻子和朋友……
  • Celeste
    03-18
    玛丽安妮写的韦伯是圣徒,是那个海伦娜口中耶稣基督的转世;考伯写的韦伯就像一个激情却压抑、落寞于时代的贵族。特地翻到他和埃尔泽那些八卦情史的部分再吃了一遍瓜
  • 不惑之海
    06-02
    我敢打赌,译者并没有读懂这本书
  • 珞珞如石
    01-10
    一个筋疲力尽且义无反顾的思考者。 读完「学术与政治」的学术人们,请来了解Weber的筋疲力尽吧;在读或再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前,也请来读读Weber的义无反顾吧。
  • Sarcophagus
    03-12
    夫人记传好比《天使在人间》,这本就像《瞧,这个人》。符合学人传记理想期待:有生平全景但不流水铺叙,有交游细节且不为尊者讳,有此前云山雾罩的八卦披露但能由中刻画绳命的回晃(大雾),述学详略深浅得当,评断反映研究进展,学政经社维度平衡。时代壮阔,心志何妨多磨。
  • 放些高论
    12-27
    主要写生平,兼及思想活动。尽管总是读不下去,依然崇拜韦伯...
  • 却之
    12-30
    “在韦伯神志模糊时说的话中,有一句古罗马的法律格言。我们必须把上述法律的译文放在眼前,以衡量韦伯在何处与这条格言有所不同。因为,在青年时代的一封信心中,他曾经为母亲引述过这句后来成为他临终遗言的法律用语,并用他自己的方式翻译道:‘当一个人力不从心之时,他才可以停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