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读书评论:
-
自有我在08-20罗荣邦用了一本书的篇幅,叙述了中国海洋发展最为强大的那两百多年。他并不是仅仅让我们去寻找那种民族自豪感,毕竟后面的历史,已经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打落殆尽。但为什么那时可以发展出如此强大的水军?后来又成了如此受辱呢?这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
酒徒08-31翻开本书,从战争、贸易、文化等方面,看清古代中国如何一步步成为海洋强国!
-
方之之08-28可读性强,有趣。要是有图片就更棒了。
-
清风徐来08-17海陆空,素来是一个国家领土的象征与代表。在时代意义中,我们很多时候都看到了领地,而随着时代进步,我们看到海辽阔的太空世界,于是神州、长征、祝融、嫦娥、天问等问鼎苍穹,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成就,“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向阳红10”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入列,深海钻井机“海牛”进行海试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然而,提及海洋战争,近代甲午海战,马关海战,北洋军队惨败,是国人无法揭过的惨淡历史。我们似乎被那个时代的落幕遮住了眼睛,忘记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在《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里,却用详实的数据,科学的考据告诉我们,中国,自古及今,一直以来都是海洋战场的强者。
-
脱离了高级趣味08-14学术成就优秀,但立场决定了观点而有失偏颇。
-
阿里阿秃10-07一本好书。移民是好事。今天所作所为皆是恢复往日荣光。
-
韩喆10-15曾经历史给过中国成为一个海洋帝国的机会,但因为中国最够大,没有动力去开拓海外的领土,只有元朝有这个视野,但可惜寿命太短了。到了种地出身的明朝就彻底不想去海外了。这就是地理决定的人性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
多多12-08颠覆了认识,真是小看了古人。
-
大蕊12-06自宁波回来之后,就对海防和海上贸易特别感兴趣。正好看了这本书,经历代海权发展,重点着墨于南宋、元到明;之前自己关注的重点一直在西北,从未发现东南沿海竟也这般如歌如泣。
-
保持饥饿01-23我对元朝历史是真的提不起兴趣…
-
韧勉10-01本书作者是相伴康有为晚年的外孙罗荣邦,这本书写于1957年,算是关注中国海洋史较早的前瞻性著作,但是与今天的学术发展开起来观点出离很多。比如作者用汉唐宋元以来西北城市数量逐渐变少、东南城市逐渐变多由此证明经济中心南移,从而海洋城市更受重视,但是众所周知经济中心是从中原向东南,跟西北关系不大。罗荣邦又强调 中央统一国家有利于海洋发展,但是中国航海转折点发生在北宋,但是北宋王朝早已意识到自己无法统一全国,才以海洋为突破口。以及本书最终结束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就告完结,对郑和的评价也是负评价。国内明史名家赵现海曾指出改变对郑和评价并积极肯定其海洋交流贡献的是梁启超,而此处可证明康有为及其外孙罗荣邦明显是不认可梁启超,故而本书的学术史价值远高于罗荣邦的观点价值。
-
王天白07-26读之前以为会浓墨重彩地讲造船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结果绝大多数篇幅是在讨论海军(水师)和军事。然而想想“海权”这个概念本就是西方作为海洋霸权国提出来的,于是就觉得没什么不妥了。以及,我居然留下了这本书的第一条短评。
-
百器徒然07-30成书于1957年,作者是康有为外孙。全书的核心问题:“中国为何能在南宋至明初期间成为海上强国,但却始终未能成为海权国家?”聚焦于海战经过、装备和海战技术,但是重点的笔墨放在了宋元两代,特别是南宋的历次海战以及蒙古征日本、征安南占城、征爪哇,前后几乎占据了七成以上的篇幅。最后结论其实很矛盾,“阻碍海上实力进一步扩充的一个因素是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一方面,中国人积极地与其他国家与人民互动交往,这种外向性似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此外,他们又倾向于武力扩张和扩充资源。”倒是结尾的总结颇有意味,“中国人对海洋的兴趣周而复始,每次约持续五百年,这一周期与国家统一又分裂、社会盛极而衰、经济从繁荣走向萧条、疆域扩张再收缩的周期恰巧吻合。”大一统秦制下,海洋意味着不确定因素,注意海洋往往是分裂后的产物
-
Neil08-14作者讲述古代中国海上战争史以及对海洋的探索,提出古代中国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并详细分析了宋元时期中国海洋军事地位的突起和衰落,对这一时期内的海战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如果能够附上详细的海战图更好。CBS,20210811-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