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艺术

读书评论:
  • 新京报书评周刊
    12-27
    作为天下第一狭邪奇书的《金瓶梅》,常被人误解为一部诲淫小说,因此知之者虽然满坑满谷,却只是注目床笫之欢的数行段落,仿佛这便是此书全部精华所在。孙述宇却点出,《金瓶梅》的成就正在于写实,它正视男女之大欲,直面佚乐与悲苦,它既条析官衙权贵的欺压手段,也着眼升斗九流的互相倾轧,侠士的暴横,士人的虚伪。但堕落之中也蕴含着救赎的种子,哪怕这救赎最终会引向死亡与毁灭。释卷之后,是一种看尽人生的沉默。
  • 游荡的布鲁姆
    09-02
    这本书是关于《金瓶梅》的数篇随笔合集,不算是专著,优点在完全是漂亮的文学鉴赏,不牵涉其他外围知识,见识过人,文字漂亮,拿莎士比亚做对比也很恰当。
  • xxx.L
    09-17
    确实是一本对《金瓶梅》很好的研究著作,对金的艺术价值历史重量文本分析都讲到了,但还是有一些观点让我并不赞同或是觉得没有说全,认真读过《金瓶梅》后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一本旷世巨作(当然是绣像本而不是词话本),光是领先世界文坛的模仿讽刺和写实手法就足够让人对这部小说膜拜了,更不要说作者的文笔与在此书对人性与佛义的挖掘。但个人感觉本书更适合未看过《金瓶梅》的读者来了解阅读。对《金瓶梅》的文本艺术分析我觉得最好的还是《秋水堂论金瓶梅》,对金版本考究最好的当属《瓶梅闲笔砚》。
  • 昭隐
    09-02
    去年想读,见新版就买了。作者头脑清醒,读来舒服。而其趣味与腔调却多为我所不同意。另有一弊:行文动辄谈深刻,自身却未见得如此,意见都很基础。“若说这种唯情的作品(指红楼晴雯之死)是在认真对待人生问题,我们就太不认真了。”有态度却不曾深挖,仍存疑。
  • 光音镇
    09-17
    短而精,没废话,这才是文学(文艺)评论该有的样子。对照同样是品评《金瓶梅》但晚成书几十年的《雪隐鹭鸶》,相信格非一定是看过这本书的,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孙述宇解读的文本是以万历本即词话本为主,而格非解读的文本是以崇祯本即绣像本为主,二者虽精神内核不变,但还是有不小的差异的。按照格非的说法:绣像本文学成就更高,在人性的洞察和批判上走的更远更彻底,而词话本加入了过多的道德说教,文学技巧也略逊。这里说的是差异,那么统一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呢?是酒、色、财、气,也是贪、嗔、痴、爱,是悲悯的、无偏见的观察着世界和世人,看他们怎么折腾、怎么败落、怎么流离、怎么死亡……孙述宇和格非都留意到《金瓶梅》原作者这种观察的视角和态度,这种视角和态度被赋予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佛眼”。
  • 海的北风
    10-11
    前几年看完了金瓶梅,当时只觉心中不能言语处甚多,今阅此册,不过是因果、慈悲。三毒八苦,无处可逃,能纵越时代依然使人观照自身的作品,方显真实与普世。
  • Morgan
    08-26
    开头的内容轻浮了些,直到开始深入讲起金瓶梅的世界,才让我不至于怀着不信任的态度去读这本书。金瓶梅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古典小说,比起词话本,绣像本的少说教少诗词渲染,更是对我的脾性。孙先生的讲解很精彩,李瓶儿的那一段勾起我对我眼泪的怀念。金瓶梅是少有的,有时我觉得它不是书,而是真实世界,我不愿评价不愿给它打分,正如我不愿也不能给人生打分。对于兰陵笑笑生一笔带过不细写不艺术也不够有力量的章节,我也有自己一厢情愿的理解。这个世界里,忽明忽暗的人生是常态,有一些人轰烈如烟火,有一些人的人生却是虎头蛇尾。
  • tarsan
    08-24
    写实的艺术 探讨人生的态度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基础的。前面那些传奇和戏曲的作者,都相信得救并不难。金瓶梅不相信这种道家或禅宗的道理,他觉得人生苦得很,度脱很不容易。西门庆这人爱他的子女,也爱妻妾和朋友,而这些天性和自然之情未能把人从罪孽中救赎出来。irony的艺术 表里不一 内外分歧
  • Morkrum
    09-01
    3.5 比较失望,而且讽刺的是,一直拉踩《红楼》的作者本身并无任何高见,其分析能力连一些水平中等红学爱好者都不如。阅读门槛低不应该等同于水准低,建议出版商真的能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这类书日后是否真的有出纸质版的必要。
  • LadySeaweed
    08-22
    看到了人生尽头的难过,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话也不想说。
  • 晓林子悦
    08-27
    简约精要。孙述宇是翻译家、评论家,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援引了中西比较文学的分析方法,但是,不学究气,不喧宾夺主,朴实有情,洞彻世事。作品有个核心概念,叫“IRONY”,意思是:反映出观者了悟到大千世界中人生万象,有很复杂矛盾的性质。孙述宇解读人物的种种“表里不一”,痴妄的举动里的凡人之心,并以佛理参悟小说的艺术性,揭示每个人世俗的活力、强大的生命力与小说细节显示的人性的微光与暧昧。作品强调写实主义,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浪漫笔调,不以为然,多有批评,持论有所偏颇。可对照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和格非的《雪隠鹭鸶》一起阅读。
  • 赵客
    08-19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对于西洋文学的熟悉,常常举例与《金瓶梅》做类比。作者认为《金瓶梅》是隐含着佛教观点的,人物对“贪嗔痴”表现得淋漓尽致,封面红粉骷髅倒是很合拍。
  • 小乙
    09-07
    私以为比秋水堂还好!庖丁解牛没有废话,还用比较文学方法,感动。写《金瓶梅》的作者活力充沛,对世界与人生有强烈的好奇,恰如莎翁和陀翁,贬责时怀慈悲,因而避免了讽刺艺术的肤浅与优越感,是真正为人生而文学。写淫荡与仁心是如何自然地呈现在宋惠莲身上(把她比作爱笑的阿芙洛狄忒太妙),逼读者审视自己的懒惰与残忍。写月娘是德与智的冲突,瓶儿是痴爱,金莲是嗔,西门庆是平庸与贪婪。作者对红楼水浒等的批评我觉得挺可爱的,比如说我们读水浒时是在半沉醉的状态欣赏故不惧杀人,而金瓶梅是真实天地,让我们熟悉而战栗。说红楼里的死是让读者忙着咏赏怨叹,看不见死亡的丑脸。
  • 叶云楼
    08-18
    偷偷说一句,这本书的上一版《平凡人的宗教剧》在孔网上一书难求啊,至少也在200+,品相还不大好。这本可以对比《秋水堂论金瓶梅》和格非的《雪隠鹭鸶》看。秋水堂的更为细致柔软,格非的更为发散延伸,这本则很简约明了。书中的大部分观点都还是很有同感,但认为自从八十回前后西门庆死后,或由于作者泄气而再不复中间章节的精彩,则不能苟同。其实,西门庆的死还并不能充分体现世事皆苦,毕竟他一步步地走向死亡都是必不可免的。而后二十回陈敬济的几落几起,字里行间的破败苍茫,真正是让人意懒心灰。可曾能想到这小伙有朝一日在秋风萧瑟中衣不蔽体,流落街头,又在道观里苟苟且且。可以说潘金莲和这小伙真正是全书中最为沉沦欲海而不自知的,可悲可叹!只是后面对春梅的收束却有点仓促,似乎不忍。对《围城》《红楼梦》的对比评价深为赞同
  • Õphelia
    08-26
    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我读到的,作者都说出来的,我没读出来的,作者也说透了。珠玉在前,秋水堂他们都是拾人牙慧罢了。但不知为何,孙述宇也许开了一个尊金贬红的滥觞,倒是大可不必。
  • snow
    08-21
    作者深得金瓶创作三味,谓原作对人性“贪嗔痴”之刻画做到了“写实”、“包容”、“悲悯”,是凡夫俗子的自我救赎,所举人物事例的分析都十分精当,尤其对李瓶儿之情“痴”的述说,令人大为佩服。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作为批评鉴赏文体,本书行文洗练,语言优美,词藻富丽,确是难得之作。
  • 陆钓雪de飘飘
    08-17
    读者可以很强烈地感觉到李瓶儿死亡时的孤寂。环绕着垂死的少妇,别的人仍旧过着日子,各人说着嘴里的话,想着心里的事。《金瓶梅》不厌其详的文体,有时嫌啰嗦,现在却非常有效。我们看见重阳节来时,大家还要好好玩乐一下,有吃有喝,有歌有舞。西门庆这时仍然外出饮宴嫖妓,还与王六儿通奸。医生一个个来诊治,各说医理,扰攘一番,又一个个走了。干女儿吴瓶儿不大愿来探病,她想多赚几个钱。尼姑王姑子来了,她近日已与薛姑子有了银钱上的纠纷,现在便在病人跟前啰啰嗦嗦骂这老搭档,骂完就勉强没有胃口的病人吃她带的粳米粥和干饼。从前帮忙扯过皮条的老冯妈妈,迟迟地也到了,她说来得迟是因为庙里忙。瓶儿不正经的仆婢取笑了一回,西门庆进房问老太婆为什么久不来,她又编说是忙着腌菜给儿子吃。在这闷攘攘的孤寂之中,李瓶儿安排自己的后事。痴爱
  • 胡桑
    08-16
    这是香港学者孙述宇先生初版于1978年的经典之作。他将《金瓶梅》视为写实小说的集大成者,认为该书对平凡人“自己选择和安排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激情与洞察,满溢着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体认。
  • 临雲
    08-15
    芸芸众生都应该人手一本。“《金瓶梅》中所提示的苦,读者若看得真切时,便会觉得自尊心、勇气以及什么英雄气概都不着边际,唯一有意义的德只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