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读书评论:
-
优游卒岁07-10国外对中国通史的写作,不注重历史的过程,而注重历史的形态。此书也是如此,几百年的历史,只是粗线条地叙述一遍,让读者有个大致的脉络。对于当时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宗教,则从各个角度予以详述。让普通读者能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
海扬尘11-27用明晰的主线把这段相对碎片化的历史串了起来,比上一本秦汉史更好。不过有的结论有些牵强。作为一本教科书写得真是够可以了,视角不俗,深受启发。
-
8号宿舍24408-05四星半。翻译挺好的,没读出翻译的感觉。第一章好有意思啊,后面感觉没有这么惊喜了。不同于前面看的剑桥秦汉史,这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能够把这个时期的重要性、独特性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是通史书很好的一点。譬如说地方如何获得了脱离中央的在人们观念中存在的地位、山林为何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乡村和园林如何进入文学的视野等等。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南北朝只是作为一个过渡时期获得其重要性,而是展现其不同于秦汉也不同于隋唐的独特的魅力。全书很注重从文化尤其是宗教角度讲述历史,但是对于佛教是否真的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阅读来回答。采尾注而非脚注挺烦人的,而且参考文献很多直接用的汉译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出现过英文名所以省略了),查找起来相当不易。
-
的黎波里智术师11-15陆威仪对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面相之间的互动把握得很准确,地理、城市、家庭、佛道几章写得很出色,揭示(或综合)出不少有启发性的观点;不足之处一是史实错误不少,算是西方汉学的通病,比如说汉中在川南,竹林七贤生前没有交集,玉台新咏作者是萧纲等等;二是全书的结构似乎还有优化的余地,感觉稍显凌乱,有些问题的阐释分散在不同的章节,章节的安排看不出内在的逻辑。本册从引用书目看绝大部分都是西方著作,中文的只有唐长孺、王仲荦等老一辈学者的经典,似乎未能吸收90年代以来的中文学界新成果,姑且看作是主要反映海外中国中古前期历史研究成果的作品吧。
-
成知默07-162019080:乱象纷披的南北朝时期,比起政治分裂与王朝兴替,作者更关注文化的扩张、融合与多样,乱象之下,有不断的瓦解与终结,也有螺旋上升的新生与发展,有继承,也创新。依旧延续了秦汉卷非编年体例的专题史写作范式,以南北朝的多样化为中心,以其五大特征串联起政治与军事、地理与阶层、文化与宗教等多项主题,但相比第一卷浮光掠影、大而化之的写法要好上很多,在军事王朝统治者与地方权势家族之间的拉锯、游牧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对抗与融合、魏晋玄学与文学、隐逸文化、文人自主美学空间的形成、制度化的宗教等方面甚见功力,为一个乱世呈现了一个有序的书写空间。
-
KevinLin02-13此书的史观与国内传统、线性的史观其实没有大的区别,“新史观”的宣传口号有点过。国内史观更多关注宏观的、为政治服务的行政架构、经济形式和文化表征,这本书则聚焦微观下的权力内核,容易被忽视的城乡具体情况,依托于当时环境的宗教、外交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书法)。总的来说,对视野有一定的拓展作用,但没有质的影响。
-
NinaK12-25科普|在学习罗马和奥斯曼历史的间歇发现了惊喜,不出意外此本为整个系列最爱。群雄逐鹿时代造就期间文化的多元性,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地理,宗教,甚至于政治斗争都让人着迷,本书仅作轮廓
-
空山07-13藏书阁打卡· 魏晋南北茶本身就很乱,如要书写,容易更乱,抛弃“时间轴”的写作方式,反而更容易观看全局。此册基本算是思想史了,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贯穿全书,用微观分析整体。多民族文化是南北朝最大的特点,不管是从民族融合还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时期都是一个交流融合的渐进过程。较喜欢“道教与佛教”一章,先分别写二教,最后再揉在一起来阐明此时代的宗教观,细致又宏观,很有意思。呃~估计作者不咋喜欢蜀汉,闭口不提…
-
江海一蓑翁11-30从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角度,以专题串讲的形式,分析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变迁,并对当时南北方的诸多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尽管存在一定数量的史实错误,但瑕不掩瑜,作者的分析视角和不俗史识都非常值得赞赏。
-
Cong02-05听书。1.东汉末年,中原战乱和黄河泛滥,迫使华北人向南迁移,从新定义了中国版图。2.魏晋风度,主要是因为九品中正制限制了寒门出身的人上升的空间,知识分子不再吧仕途作为唯一的追求,转而追求文学,美学,哲学以及生活享乐。3.世袭制的农民和士兵分别登记的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民户和军户。军户“以内部通婚,时代当兵”来换取减免赋税。比如花木兰家,应该是军户。4. 魏晋南北朝战乱,导致游牧民族和北方失地流民两个群体扩大,建立起一系列军事化政权,所以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5.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影响,死后世界的想象力;灵魂世界道德化;丧葬礼仪采用佛教的形式。道教对个人修身养性的影响。人群开始以信仰而划分。
-
马大象02-12哈佛中国史的第二部,魏晋南北朝算是中国古代史最复杂最动荡的一段时期,在这本书的篇幅下只能做到很简要的论述,由于高度的不稳定性,以至于一切都在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又不能偷懒到只介绍开头和结尾,那就成了高中历史书……所以如何阐述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还是需要费很大心思的。当然读这种通史读物不可能替代必须的历史文献(晋书二史八书、通鉴等),但是在对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上还是能够给到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能够展开出无数个小专题可供研究,比如世家大族与门阀政治、佛教的传播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改造等等,虽然比不了真正做学问的,但是自己多咀嚼出一些趣味也是挺满足的。
-
自娱者小五12-18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翻译不好的问题也更明显,第九章翻译成“书写”……前面没有免俗讲了讲这一时期征战史,还好及时打住,分析十六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如果就凭叙事,简直就是场灾难。总体好过第一册,依然从地理入手,更加侧重南北分化,讲魏晋风度的起因,说清谈,以《齐民要术》写农业,说到园林,专门开辟一章讲佛教与和道教,在讲家族体系的时候也分析了信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后谈及文化,对文学发展做了一个总结。沿袭了第一册的体系,但更让人惊叹于作者呈现中国史的精准,基本上抓住的都是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方面,宗教的一块特别喜欢。
-
#暗蓝#11-07写通史特别容易体现一个学者自身的学术知识结构,个人感觉陆威仪写到这本,尤其是这本的后半,和前一卷比要好很多。关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几个典例抓得相当准,很见功力。
-
南萧亭06-05虽然作者的专攻是秦汉史,但这篇作为延伸我觉得写得好于秦汉那本,当然翻译也稍好于秦汉那本,虽有错但基本不影响阅读体验。不过如果国内学者把汉隋之间的时间段统称“南北朝”的话恐怕会被学者们喷死。
-
璃人泪@201111-22有启发~这本读的过程中种草很多书或者说想补充去了解许多相关资料,引发兴趣是历史教科书非常重要的功用,至少从这点上来讲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