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小学闯关记
读书评论:
-
W02-09东亚儒教文化/科学主义 对 人类幼年体 的教育/治理。恰逢 谷爱凌 作为一种现象 的出现。
-
Skylar_Z03-30作者对日本精英私立小学和她与孩子之间冲突的详细描写很有意思。我能感觉到她已经试图中立客观地去描述了,并且反复强调自己认同日本的文化和理念,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却是她对此的不信任和不适应,她思想的内核实际已经被在西方接受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塑造了。如果换成文中其他的日本妈妈们来描述,可能又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教育现状都极其相似,也可以以此关照国内的教育。
-
Tiktok极速飞车03-27做单亲家长真不容易!觉得这个家长急需一位therapist,她教育孩子的过程像是淤积着几十年的创伤
-
holly200703-30髙齡、單親、領養、豪門、(偽?)精英⋯⋯可能瓊瑤阿姨都想不到的、種種幾乎不相關的Keywords,竟組構成本作中怪異的母子檔,人之初,即雙陷入貌似絕望的應試流沙地,廿年前霓虹國寬鬆教育之慘劇,今日似又重新搬演?掩卷唏噓,嘆Ouroboros無解之局也。借閱於大眾書局之江北虹悅城店。
-
贾斯汀晨勃03-30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穿插着小孩子用天真无虑的笔触写下的日记,和母亲苦大仇深的强烈焦虑形成的鲜明对比。既让人想笑,又让人失落。批判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我都觉得不够严谨理智,唯有尊重和承认不同的活法才是文明,先进和有爱的体现。不过我对太郎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捡垃圾,字迹难看,好几门功课不及格的小孩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自己和他最大的差别在于他有一个会讲洋文又多金的文化妈妈,而我的妈妈从小到大只会打牌,我对她很失望。
-
櫻井アヤキ04-02哈哈哈哈哈哈哈相当有意思的,日本人真的好疯。不过有时候我会想比如历史,太早让小孩接触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多东西不能理解的时候反而会带着不对的印象走下去。最近看了很多单亲妈妈带小孩很幸福的书,是不是在暗示什么。
-
赤道無風帶04-01读得我直呼“离谱”。
-
♬ CaR03-26这个系列的主题我都好喜欢。似乎很难抛开作者显赫的家世和无须焦虑的财富情况,单论文笔来说还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能带来反思的。比起更多在育儿压力中万分焦虑的母亲来说,只要能有选择本身就还是一种很幸运的事。
-
kit04-04作为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妈妈,虽然能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些共鸣,但整书看下来文笔一般,结构也太松散,有点流水账了。读到最后,也并没有太多看到作者更深入的一些思考,略为失望。但挺喜欢太郎的小日记,感叹于小小太郎的细腻和有趣。对于日本教育孩子们独立和坚毅,比如一年级让孩子们自己坐90分钟高铁和公立上学,让孩子学习家政,六年级在海里游2000米,还是印象很深刻。多年以后,跟孩子能有很多温暖开心的时光,互相陪伴和支持,用爱滋润彼此,也一起成长,比盲目压迫孩子追求成绩重要太多了。希望自己不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走火入魔,用“为你好”和“爱”的名义成为他身心健康和成为他自己的绊脚石。爱你,只因为你就是最美好的,独一无二的你。儿子,你只需要成为自己能成为的那个最好的自己。
-
少女哪托04-05太郎,多好的小孩啊,我对这样敏感、有文学天赋的孩子非常有好感
-
kokomi10-05在日本养孩子太难了,特别是有adhd的孩子
-
Lottie11-27作者本身虽然是身处日本领养了外国孩子的单亲母亲,但经济实力已经比大部分人好太多了。我看得没太多共鸣,就觉得东亚的教育文化实在是太卷了……卷孩子卷家长,遭罪。
-
叶酱12-06作者从小在国外长大,受过国际视野的教育,父亲是三菱商会董事,母亲是岩崎弥太郎的后代,这种家庭背景的人,孩子被老师体罚了居然不敢反抗,还要写信去道歉。日本私立小学的氛围实在可怕。。。还好后来去美国了日本不适合太郎。
-
超级小昕昕10-09每每都沉醉在太郎的日子片段里
-
豌豆10-05五星推荐一下这本书,大郎是外国领养儿童,最后一直跟着单亲养母长大。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日本精英私校中的教育理念似乎更加放大了内卷民族在崇尚竞争时的恐怖力量,大概跟我们一样,没有一个母亲能够不抓狂,最终又跟自己最爱的宝贝刀光剑影,直到实在卷不动而随波逐流吧,实在是可悲。文中最后她想起大郎五岁时抱着妈妈给妈妈加油恨不得再活一次回到大郎儿时,又耗尽精力为大郎寻找新的学校,大郎终究是平庸的,但是快乐的平庸还是拔苗助长是可以选择的。虽有瑕疵,还是对我这个老父亲很有触动,强烈推荐各位家长一读。
-
疯狂的松鼠09-21加上《不平等的童年》等几本描述美国精英教育的书籍,会发现美日卷起来的程度绝对不亚于北京海淀,不知道欧洲什么样,感觉全世界都差不多
-
张震老婆(V)09-19作者其实已经非常幸运,优越的家庭(真正的名门之后),良好的经济基础,拥有国际视野和相应的选择能力,但一样避免不了焦虑和自我怀疑。和中国的情况大同小异,大家都被赶到一扇窄门前,大家都觉得别无选择,最可怕的是这某种意义上是真的,能逃离本身就是一种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