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与王医生
读书评论:
-
大旭04-03今年读的第一本书,贵在纪实,观点也可以看看
-
人均产量04-03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读到的东北的名字
-
晓04-02很真实,看的时候很有感触,有父母的影子
-
mi04-01看到一半的感想:要是其中一个人是女生就好了。作为一个南方人,里面的北方和我成长的环境几乎没有差异。
-
紫心银翼04-04对我,它是一本有点门槛和无法共情的书。
-
一蓑烟雨乱红尘04-04读罢,这并不是一本很好的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有一些啰嗦与不分轻重。但是在对历史的记录、对东北这个没落的社会的描述上,我认为他是很有价值的,从两位主人公身上揭开社会变迁的大幕,尤其是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对这部作品有颇多的感触。最后总结下,这部作品不会特别讨喜,也难以流行,但是对东北社会与人的发展的探寻我很敬佩,也给我以一些启发,个人感觉不是很好的地方就是文章有些啰嗦了。最后,王医生和张医生让我莫名想起来白色巨塔,当然内核基本不相关,但是又有些地方似曾相识。
-
玉君04-04这是一部社会记实报告,不仅是记录出生于70年代的两位医生的成长,还有他们的家庭以及那个时代的东北。那个年代“单位”即“熟人社会”一点不假,我的父母也是深度依赖单位,虽然不在东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位医生的母亲,王平的母亲曾慕芝利用工作之便所掌握的紧俏电影票,建立起了良好的社会人际网络。张晓刚的母亲杨淑霞14岁开始独闯社会,勤奋能干,到印刷厂当学徒,工作第二年就买了房(自己40+借钱20)且把妈妈弟弟接到沈阳,后来当了车间主任,单位里的人叫她“活驴”(太能干了,不知道累),敢于争取权益,比如拆迁期间住单位仓库免租房,跟单位要回迁费。个人以为的缺点是1)结构混乱,从头到尾的连接不是那么顺畅,比如是否把番外篇集中到最后,让两位医生的故事更顺畅。2)很多大段的引用,是否引用关键数据或观点即可
-
Edison04-04准4。这一代的中国中产不容易,除了必要的勤奋努力,大多都还逃不掉不情愿和违心。
-
萌喵喵04-06中国社会变革大背景下,两个东北工业家庭里成长起来的70s的故事。作者作为两位主人公的同学,描述中夹杂了作者本人的见闻、记忆以及观点,可说是两个半70s东北工人子弟的人生故事
-
梅龙果冻04-06既是社会学的好作品,也是文化研究的好作品,对整个东北的转型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有以小见大的分析,也不断掺杂有趣的问题“工人阶级的男性气概”“‘社会’到底指的是什么”,大量引用研究著作(似乎以英国工人阶级研究为主)以对照东北情况,也很精到。
-
大西和小西04-06本来真人真事的故事还挺爱看的,但是书中夹杂太多“引经据典”非得给你分析出来这个人物在怎样一种背景下,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让我自己理解不好吗?左一个主义右一个主义之类的名词,生生把故事分开了,好像东拼西凑的一本书。
-
熊阿姨04-20缺点是,开头提出的很多疑问、设定,在书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引用其他社科作品的方法像是在答一种主观题考卷:摘引理论,试图证明沈阳的现状可以用这种理论解释,但这种顺逻辑的论证其实没太大意义。优点是,从未见过这样记录普通人的写作,读时常到巨大的熟悉和亲近感,原来这是值得记录的,二位作者的阅历给这种记录加了不少挺“社会”的深度。
-
魏小河01-10可能由于我自己来自工人阶级家庭,读起来有很多共鸣。
-
新京报书评周刊11-23这本书以两个沈阳工人家庭子弟的成长史为线索,勾勒并呈现沈阳这座城市100年以来的剧变历史和两个普通家庭在其间的沉浮、挣扎,及至逆流而上的命运变迁。两位作者的写作延续了他们“以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的一贯视角,让这部非虚构作品具备了社会学的穿透视野。通过大量口述采访、资料考证与实地探访,两位作者借由张医生与王医生这半生的生命轨迹,重审了东北地区在去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的内在张力与曲折道路,也映照出一代沈阳普通人的精神建构图景。
-
小小11-13作者是站在有节操的社会人的角度,观察两个不社会的人,如何在社会生存。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从小时候的打酱油,保送,高考,找工作,婚恋,除了两位医生的人生路径,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画面,张医生哥哥的社会,妹妹的自我觉醒,爸爸的爱书,妈妈通宵糊信封跟厂长交涉,王医生,班长王新宇给女儿自由的鼓励,人生一幕幕大大小小的选择,回看时难免唏嘘如果选另外一个,就不是今天了。最有意思的是将张慧娟和李丽在一起写的一章,两人在面对类似人生境遇时,在自我意识驱使下,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
cheesefly11-13看完后觉得真有意思 想起刘天昭《无中生有》中的一些叙述
-
qf-w-fq11-11非虚构门槛低但是要写好很难,尤其在我们这里,写出来就已经过时了,还不如李海鹏老师开篇的序,至少能给人一种“黑镜”式的当头棒喝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当下如果不能以一段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和一场同学聚会、家庭聚会、红白宴席里的牙尖人生有什么区别?拥挤且雷同,我的眼睛还赶着去看数不尽的网红美女、搞笑段子、精致消费、奇葩整活、野史逸闻、趣味科普呢。
-
千古尘埃11-07老倒子文学。生搬硬套各种社会学中层理论,在整体上却极其缺乏历史与社会理论的厚度,还在用狗屁“转型”“阶级跃迁”之类的庸俗话语,更对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母题和共产主义文明毫无敏感性。要想看社会主义城市文学,请看苏联的《茹尔宾一家》。想看后社会主义文学,请看白俄罗斯的《二手时间》。想看叙事与理论完美融合的社会学著作,请看应星的《大河移民》。想看比一般民族志更具理论深度的现实主义文学,请看阿来的《瞻对》,那才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伊险峰当然不懂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区域社会史的理解也十分浅薄。这种视角狭隘,被新自由主义洗脑的庸俗作品,就是自我东方主义凝视的典型代表。
-
CYQ11-06不能完全说一无是处的一本书。但是找两个同学做采访写成一本书还是会单薄,虽然作者也是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