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谷路
读书评论:
-
爱吃鱿鱼的猫04-0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表面幸福的大家庭,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不祥渐渐浮出水面。12个孩子中,6个罹患了精神分裂症,从此,暴力、恐惧、疯狂与死亡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庭。一个家庭的悲剧,却成为了极佳的精神病学与遗传学案例,为人类认识精神分裂症的道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很久没有读过如此酣畅淋漓的非虚构了。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看得令人欲罢不能;这个14人的大家族,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书中掺杂了许多作者个人感情与诠释,以至于免不了有失偏颇。这个家族在世的成员不知作何感想?这本书的叙事方法非常好莱坞,以至于后半部分力量稍弱,有点高开低走的感觉。不久前我刚刚读完《喧哗与骚动》,书中的家庭里亦有个精神失常的孩子,福克纳通过他的眼睛描绘了他感受到的世界。紧接着读《隐谷路》,是很好的补充。
-
Clytemnestra04-03精神病学界史+家族传。印象片段:缝鹰眼,自称圣灵感孕的施瑞伯。‖由20c50s流行的“精神分裂妈妈”概念想起《我想结束这一切》Lucy与Jake的讨论,“那是厌女噱头、弗洛伊德式胡说八道”,丧偶育儿罢了。但不得不说《隐谷路》的咪咪一度让我气闷,囤猫癖型繁殖癌+无视/无为(忽略啄序关系下的兄弟欺凌、弱化女儿的真切情感)+压制/掩盖(隐瞒病情)。①先天vs后天。厌女的精神分析解释、反精神病学运动、激素-应激假说、脆弱性假说、双咔测试、表观遗传学景观模型;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氯丙嗪、氯氮平)。②再定义精神分裂症,是共通症状,而非单一疾病;神经多样性。 以及,2022年4月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整了。我还是得在Rue Cromwell的学术旋转木马上,并沟通,拒绝咪咪一样的回避型策略。
-
芋圆不圆不可爱04-03看完真是无限唏嘘。完成这样一部非虚构的纪实作品花费了作者十年时间,从整个精神病学领域的发展,到加尔文一家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作者一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才呈现出这样一部作品,作为读者真的非常感恩。“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周遭的人使我们成其为人。”是这些经历造就了咪咪,也造就了玛格丽特和琳赛;而她们迥异的性格又使她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样希腊悲剧式的家族故事,真的无限唏嘘……
-
独角戏04-03很好看,家里有亲戚有这个病,更进一步了解了精神分裂症,用家族历史与精神分裂症的科研发展史相结合的方式也让人更容易读进去
-
ketchup03-30家族精神分裂的纪实。但是只说了家庭问题,不敢说美国内陆的政经原因。中产破灭,不从物质上解决,资源不够怎么拆东补西都会崩溃。根据地还自给自足搞生产呢,形而上精神分析,搞艺术有用嘛。
-
空调徐伦子04-03感谢加尔文一家的苦难和慷慨,感谢调查记者的契而不舍,医学的发展是人类之光。
-
刹那32804-06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来描述疾病研究的进展和多方做出的努力,这种将视角落于个人之上或少数人之上的叙事方式展示出了极高的人文价值。作者以咪咪和多恩一家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精神分裂症这种特殊的神经系统疾病除了治病,更应该摒弃偏见,对病者及其家属抱以最高的人文关怀,展示了每一个研究者所显现的人性光辉。本书中虽然遗传学已有了一定突破,但我更相信精神分裂症时遗传与环境的共同结果,表观遗传学更具有说服力。即便环境有作用,反观加尔文一家的遭遇,咪咪这样的妈妈也不应被苛责,妈妈也是人,精力也有限,谁也不可能做一个完美妈妈,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能够活下去,不至于人生没有希望,好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但生小孩慎重,生很多小孩更要慎重,最好将小孩新生赋予纯粹的喜悦,而并非治愈自己的一种方式。
-
小黑乌龙茶04-05很有力量的非虚构作品。虽然几十年下来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依旧寸步难行,但通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努力,当我们面对这个严重的疾病时,不再那么胆怯和畏惧,而是多了份坦然和信心。那个照顾全家拥有六个患有精神分裂症哥哥的妹妹,坚定地与他们站在一起,她说:“还有我在这里。”她的哥哥说:“有人在真好。”在精神疾病治疗这条变幻莫测绵延不绝的道路上,每一点的小小进展可能背后是无数遭遇过重创和失败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人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前仆后继,前方虽未清晰,但不再是永夜无明。有人在真好。
-
完颜小王爷04-05个人年度最佳,翻开就停不下来。
-
nkinki04-06很好的关于精神分裂症及研究历程
-
Koley04-06这便是非虚构作品的意义所在。
-
Ubiquitous04-06人性的恶真的没有下限,原始、混沌、破坏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中,教育作为一种约束或引导的手段,更应该为塑造人性的善和原则而努力,而不是创造一个充满恶与苦难的群体,伤人伤己。
-
Reed04-06多恩和咪咪美式荣耀理念,挡住了孩子们最后一条自知力生路。精神分裂症患者本就迷失在自我里无法自拔,而家庭环境里自始至终缺少的内省与亲密沟通,使得孩子们无法在分裂的自我里寻找到更普世的意义与价值,而被迫沉沦在琐碎的目标里疯掉。早期精神分裂症治疗理念的自相矛盾,加剧了这一家庭的悲剧,越发典型。【文中的一些阐述也极为不可思议,例如这个家庭生育如此多孩子的问题,从母亲咪咪的角度阐述:从小,咪咪就学会掩盖人生中痛苦与失意,失去父亲,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等。以前,她总觉得自己遭到抛弃,而现在她可以亲自创造出能陪伴自己的人。】想到了约翰·纳什自我胜利的方式,内省并始终能保留有一处清明之境在心中何其重要,世界是纷乱的,身心又怎能完全避免,但至少应保有一处自我停留的平静自洽的港湾,避免灵魂先于肉体死亡。
-
墨蓝狂热04-06写得真好。读起来真难过。
-
豹风雪10-05近期读过最好的非虚构作品,无论何时拿起都引人入胜。这个家庭的故事真的太曲折、太令人伤心了。最接近落泪的一刻是读到德利西在不被看好的领域研究了30年,终于能证明自己的先见之明。有很多可以展开探讨的方向,nature vs nurture,女性研究者面临的困难,干预vs药物治疗……对“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比喻印象深刻,心理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就是如此吧。本书是双线交织讲述一个家庭的生活和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不过直到最后希望看起来还是有点渺茫。“与精神分裂症斗争50年的结局之一是,治疗迟早会变得和疾病本身一样摧残健康。”
-
malingcat11-18调查性报告,非虚构写作,走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这个“全美病得最厉害的精神病家庭”,十二个孩子中六个患病,也因此成为各医学研究团队的绝佳样本,半个世纪中的精神病研究重大突破,几乎都与他们相关。作者以极大的共情能力,使精神病患者摆脱了被妖魔化和脸谱化的命运。书中的母亲咪咪和最小的女儿琳赛真是了不起,像希腊英雄一般迎战命运、照护他人。这是一本无以伦比的勇气之作,对于读者,亦然。
-
赫恩曼尼02-09趣味与科学性俱佳的一部非虚构作品,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故事如诅咒一般,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穿插讲述的医学界对精神分裂症的历史性探索,令人动容。人类不懈抗争的,不就是自身的顽症么?
-
邓安庆11-19一口气看完的,算是今年读过的“最恐怖”的非虚构作品了。一家人十二个孩子,六个身患精神分裂症(每一个症状都不相同),生活在其中,简直是炼狱一般的存在,尤其是最后出生的两个女孩,她们饱受家庭暴力,还有哥哥的性侵,还好最后从泥淖中挣脱了出来,虽然内心创伤无法抚平。除开家庭这条线外,另外一条线是医学界对于精神病的认知探索过程(科学家们从这家人身上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信息),期间充满了曲折和挫败,当然也有长足的进展。作者下了很多工夫,全书读来引人入胜。
-
pis_12-14近半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叙事性和科普性平衡得非常有技巧。从参考文献和细致的注释充分感受到作者、译者以及编辑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