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蛮族
读书评论:
-
尤大木02-05极有启发性。希瑟通过比较研究法,重构了公元头千年“蛮族”迁徙的原因与影响,驳斥了对“人口迁徙”学说的污名化诋毁。同时,他强调这种迁徙行为背后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提出正是罗马帝国的富庶、边疆地区的兴旺发达和“胡萝布加大棒”式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蛮族自公元一世纪之后的一次又一次迁徙并带来了其自身的毁灭,同时匈人的西迁也是撬动帝国衰亡的杠杆,大量的“蛮族”被裹挟到阿提拉帝国中,多瑙河中部的政治局势翻天覆地,日耳曼势力被几近连根拔起,为后来的斯拉夫人崛起埋下伏笔。可以说,这段历史是整个欧洲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尤其是在罗马帝国毁灭后整个欧洲的政治重心北移,成为日后近现代欧洲的雏形。希瑟所提出的上述论点非常有意思,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
Gladius01-30作品可读性很强。作者认为第一个千年移民结束的原因是欧洲其他地区农业开发和互动,让人群不需要迁移就可以获取相当的财富
-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02-10基本观点与《游牧者的选择》一样的。高组织度帝国对低组织度蛮族的影响和塑造。
-
鱼的九思01-18太学术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很不友好。
-
reton305-17对只是想知道是什么的读者来说太难了。另,和欧亚大陆东方大国的历史也是个对照。
-
猫熊不要黑眼圈05-04基于罗马史的移民问题研究,枯燥。
-
境外势力11-04材料实在匮乏,云遮雾绕,许多论断都不必下。
-
Joeur10-23作者给出了一个相当宏大的模型,主要是所涉及的很多问题的史料都极端缺乏。多亏了作者能挖出各种那么零碎的信息,然后结合了大量现代的移民相关的社会学研究和考古学的结果。此外就是作者比较现实和温和,提出的观点也比较折衷,这是很大的优点,过于极端的观点一般而言总是偏颇的。翻译质量不是很好,有明显的误译。至于很多短评里面抱怨的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的说法,说句实话,我觉得这不算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书的核心主题关系也不大,大可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
-
我骡本体是担架12-05跟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同样的毛病,讲罗马的时候有理有据,一讲到拜占庭就失控且充满了太多的云里雾里的论断。
-
波洛01-25看名字以为是讲罗马帝国时期周边蛮族的历史,看了才知道是讲蛮族迁移、定居和成立新帝国的综合分析,考古、年轮、花粉、碳分析、文献比较研究轮番上阵,看着有点头疼,而且目前的技术得出的结论很多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叙述历史的部分清晰明了,最后的帝国牛顿第三定律我觉得就是本书的核心,帝国会向周边辐射欲望,周边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与帝国产生交换,同时为了维护交换的权利壮大自己,即使西罗马没了惯性也会诞生新的主体,然后反复如此,直到大家发展的差不多或者靠近帝国的代价太大,也就停下脚步整好自己的田地。由此欧洲诞生了。
-
燕乘雲03-13概括就一句:地主(罗马)与周围几十个穷邻居,地主太有钱,穷邻居天天就像打秋风,结果地主没有扛住,余粮被吃完了,田产被这些穷邻居瓜分了,穷邻居们又开始火并群殴,结果就是剩下几个有实力的穷邻居日耳曼人、哥特人、法兰克人、匈人、斯拉夫人、维京人。穷邻居们打劫致富之后,又开始学习地主的仪式感,并且又加了基督教,结果就成了欧洲!
-
璩白秋弋瞳02-21若以庖丁解牛譬拟之,本书之雄不在庖丁、不在牛,而在解。作者以考古学文化为案板,以历史学(包括语言学)族群为钩子,将“古代晚期欧洲蛮族”一把摊开,剖成三块。其精在日耳曼,其腱在斯拉夫,其尾在维京。刀名“信息场域”,一刀划下,曰“财富梯度”;一刀划下,曰“政治真空与压力”。作者旨在破除历史学界和读者心中的“塔西陀《日耳曼尼亚》”想象和近代民族主义想象,罗马晚期的辩证更优于中世纪早期,有表里说尽之感。对公元500年之前的哥特人和550年-650年的斯拉夫人的迁徙最为精要。征引的现代的卢旺达民族大迁徙和近代的布尔人移民眼光独到,惜哉没有和近代美洲移民结合起来。蛮族史力作。9.0。
-
新思文化01-25“罗马史诗三部曲”收官之作,历时16年,书写欧洲千年大转型。以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解开关于日耳曼人、匈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众多蛮族的历史谜团。比较视野古今对照,厘清移民改变世界的逻辑。
-
Fan02-18蛮族部分挺好的,结果到了东罗马部分,暴论又出现了。按照东罗马是伊斯兰帝国的卫星国,只有在伊斯兰帝国分裂的时候才能乘火打劫,扩张一下的暴论,整个西欧都是伊斯兰帝国的附庸国吧?
-
鎮長04-11三本裡面覺得最「水」的一本。主要以考古資料解釋一些關於在”第一個千年”的各種族群遷移的現象,但其實中心論述用篇論文的篇幅估計也能說完。我想,對一般讀者來說,書中大部分都是很無趣的。
-
德意志的仰慕者01-14书名的“帝国”和“蛮族”不单指罗马帝国和日耳曼,而是包括罗马帝国(以及大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加洛林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托帝国等与他们帝国之外的“它者”的关系。在三个世纪的发展中,临近罗马的日耳曼诸部落在农业生产以及政权组织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随后到来的匈人加速这一过程,他们渴求罗马的财富与土地,因此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暴力入侵)试图加入“帝国”中,虽然他们始终没有直接推翻帝国的想法,但最终在西罗马崩溃后他们的精英集团与部分平民人员成功定居在了原帝国的版图中,“日耳曼欧洲”面积大大缩小。斯拉夫人在6世纪后的大发展中将易北河以东几乎所有的土地斯拉夫化,随着对外贸易联系的加深,斯拉夫人也演变出了自己更高层级的政权组织(包括普舍美斯,留里克,皮亚斯特王朝)并逐步接受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