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物之声
读书评论:
-
Orange04-03打破了我对“拉美文学”只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刻板印象,巴斯克斯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完成了从个人史到社会史,国别史的建构。哥伦比亚国家与毒品千丝万缕的关系;个人命运在国家发展历史中的浮沉都囊括在这本小说里。美中不足的是,感受不到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强关联,总感觉逻辑上差了一点线索,三星半吧!
-
影随茵动02-10巴斯克斯的写作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质感,他拔除了拉美文学地域性的厚重感,拉近了阅读者的距离,文本会变得相对轻薄,但是又不失份量,他把个体的七情六欲注入到哥伦比亚沉浮多舛的命运中,让历史的回声在个人的情感里激荡。—“哥伦比亚是出产逃离者的地方”
-
于是02-12前半段想起了《2666》后半段想起了《绝命毒师》
-
ceci03-03我觉得没有什么故事性,更像是用文字来描述一种无法逃脱的无力感。一个落后国家的灰暗历史,战争英雄后代的坠落,每一个人对于失去的那种无法掌控的愤怒感,最终的孤独,是否只能归于命运一词。人生又可以期待什么。过去带来的痛苦总是影响着未来,非爱和真相所能抚平。
-
大胡子阿细02-18喜欢这个封面。个体命运的瓦解如同一场雪崩,在自己眼里是一只巨兽的坠落,但在残酷的世界,众生皆为蝼蝇罢了。
-
云朵光子06-19某种程度上,过往就是鸣息不安的空洞,几乎窒息其间的炙烤感,总能唤起一些悲哀。但那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消遣,甚至是对历史的冷漠淡薄。这一星给作者的男权故事架构,给他的轻巧编排和偷换概念,给他的不够诚恳。
-
江离07-12感觉腰封在蹭热度。。。这本书和《百年孤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故事都发生在拉美。读到后半本才知道这本书和《毒枭》的联系就是男主参与了贩毒。这本书除了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好像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后半本是硬读读完的¬_¬`
-
文景03-10比《百年孤独》更现实,比《毒枭》更真实,略萨、富恩特斯盛赞,首部获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的拉美小说,全球30国读者热情捧读,一段家族命运浮沉,一部哥伦比亚当代秘史。
-
bookbug02-18巴斯克斯一定是巴尔扎克将小说视作民族秘史这一信条的拥趸,从《告密者》到《坠物之声》,他都将叙事置于几代哥伦比亚人共同的公开或隐秘记忆之中,用真实中虚构(抑或虚构中的真实)来揭开历史的疤痕,探寻个人及家世的流变。作为书名的“坠物之声”这一意象曾在书中反复出现,但细细想来其实有着诸多隐喻,既是坠机时的轰鸣声,更是“生命坠落在虚空进而陨灭的声音”,同样也是在其蝴蝶效应般影响下新生命的呱呱坠地之声。进而联想到在国家民族的动荡乃至坠落背景下,个体的人生往往从一开始就无法避免不断坠落的命运走向,战乱、恐袭、政变、流亡等等,莫不如此,而这样充满无奈的坠落之声,才是整整几代人的集体悲鸣。
-
晓林子悦02-08“当许多年过去,胡里奥 拉韦德回想当初那个不详的日子……”显然是《百年孤独》的流脉,而那个不详的日子里发生的飞行事故,让我想起波拉尼奥《遥远的星辰》最后部分的描写,只是波拉尼奥更顽皮、更漫不经心。《坠物之声》采用类似于《遥远的星辰》里“我”(一个偶然介入的局外人)的视角讲述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里卡多 拉韦德及其家族)的故事。里卡多违背父命迷恋飞行,成为毒贩,即便多年坐牢也逃不开横死街头的下场。如同哥伦比亚这个国家,在权力和毒品的旋涡里,无法自拔。“什么星悄然坠落而无人见之?”波拉尼奥在《遥远的星辰》所引用威廉 福克纳的这句话,是一种预言,《坠物之声》完整地做了诠释。一次追寻,追寻着拉丁美洲特定的宿命感。
-
twinsanne01-13《坠物之声》就像此前吃过无数廉价的人造奶油,突然一口新鲜的清新之感。绵密、滋润、轻盈却很扎实。无一句废话,遣词造句优秀到精准。说不上故事有多么精彩,但一般的作家无法达到这个高度——把国家的命运、家族的惨剧、普通人的人生糅合在一起,不见得有多么伟大的金句,也不会有华丽遣词造句,没有大开大合,更没有江山美人壮丽悲情。就是普普通通、但无法改变的悲剧。
-
Jose-HJ02-17巴斯克斯小说的主题是厚重的,而这种厚重又是通过个体的视角展现出来的,他的笔下没有不绝的内战,没有大段大段的血肉横飞,没有堆积如山的尸体,这些是哥伦比亚传统暴力小说的失败之处,也是巴斯克斯的成功之处,他能让你在平静的阅读中明白“暴力”对哥伦比亚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哥伦比亚文学不只有加·马尔克斯,恰如拉美文学不只有魔幻现实主义。
-
弥生01-23这稿子我审过!初看波澜不惊,越往后看越惊心动魄的小说,情感上的惊心动魄!
-
补特伽罗02-20如果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一直在绝望地下雨,那么巴斯克斯的波哥大一直在静默地燃烧。告别了青春期逐渐变得怯懦的成年人,习惯了徒劳的性爱与徒劳的追忆,习惯了火焰灼伤身体,他们不抱怨,只一遍遍播放飞机失事的黑匣子,徒劳地听着“向上,向上,向上”行将坠毁的声音,继续徒劳地生活下去……多么精准的当代隐喻。想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位常年困在马尔克斯的修辞地狱,至今仍活在马尔克斯阴影里写小说的朋友。
-
blowdy04-20贩毒团伙成员宠妻也说不上深情厚爱,心理创伤引起的阳痿被有命运羁绊的人治愈这种烂梗被珍而重之写出来看了觉得真可怜。人物和情节都单薄,硬往时代大事靠拢也不成功。还越写越拉胯。也别见个哥伦比亚人就马尔克斯了,低配保罗奥斯特罢辽
-
404 not found01-29面对波哥大人的集体创伤,巴斯克斯在虚构和历史/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毒枭发起的恐怖袭击、空难、游行上的意外,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现实,但安东尼奥、拉韦德和妻子的在场却是虚构的。巴斯克斯通过安东尼奥回忆的口吻模糊了虚构和历史之间的界限,但他又通过雅玛讲述母亲的谎言来提醒读者这一切都可能是安东尼奥为了挽回妻子和女儿编造出来的故事。小说里唯一真实的是在波哥大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留下的共同记忆与创伤,这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所无法真正理解的。巴斯克斯谈这部小说时说:“我们都习惯了毒品战争对公共领域的影响,但没有人思考毒品战争对私人领域的影响,毒品战争如何影响了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我们和朋友、恋人相处时的举止,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
林培源02-17巴斯克斯的长篇《#坠物之声# 》仿若一块拼图板,安东尼奥·亚马拉和玛雅·弗里茨,一对原本生活从无交集的陌生人,因为一场空难、一次枪击事件而有了联系。这是一部关于“坠落之物”的小说,一部讲述哥伦比亚当代史的小说:贩毒、枪杀、暴力,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衰落,被个人史的微观视角所凝视、穿透。巴斯克斯显然是那种极具野心的小说家,在《坠物之声》中,昂扬向上与轰然坠落,依靠微妙、脆弱的平衡维系在一起,阅读的过程,飞机轰鸣划过苍穹,马格达莱纳河静水深流。“我”(亚马拉)走出枪击案心理阴影的过程,也是玛雅·弗里茨踏上重构家族史、回溯父亲与母亲人生故事的旅程——两段残缺的人生,一次完美的叙述接榫。失落、苦痛、绝望和希望如同铁水一般,精准地浇进了小说叙述的模具。
-
把噗02-06写得太好了。多么漂亮的叙述啊,每个长句都精致到不可思议。写出了拉美文学少有的深情厚爱,如同莫迪亚诺和波拉尼奥的合体。
-
安提戈涅02-08有点类似于格罗斯曼的《一匹马走进酒吧》,从个人史出发辐射家庭史、社会史甚至国别史的叙事。以“我”打开和进入的文本,并不是传统小说里作为转述人的那种功能性的角色,而是以首尾合页的方式不停地在文本内部与其他几位人物咬合:“我”的合法(律师)与拉韦德的非法(贩毒)、拉韦德的上升与伊莱恩的下坠失事、我对待妻子的漫不经心与拉韦德对待伊莱恩的投入……再放大一点看,是美国的禁毒稽查和波哥大的非法贩毒、是拉多拉达的炎热与波哥大的寒冷、是河马之重与坠物之声的轻……这些处处精心设计的镜像“仿佛拼接玩具中的两个部件被连接在了一起”,从讲述的布局上来说,巴斯克斯还是颇具匠心的,但我始终觉得他没有逼着自己走进更深邃更粗粝的探讨中,一切都演变得过于平滑和容易领会了。第八页讨论山洞吃人事件,应指《洞穴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