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读书评论:
-
azukihyan03-30结构完整。内容比较有针对性,跟国内情况还是有点不一样,但应该也大差不差,女孩们会选择隐形攻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文化不允许女孩生气,所以会用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理论适用于所有亲密关系。
-
男香小姐03-25最让我绝望的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竟然还有人可以堂而皇之地打出这句话:“女孩不就这样吗?” 建议别看书了好吧
-
考特库04-01这本书女孩必读好嘛!越早读越好!女孩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好好读一下!聚焦女孩之间的非肢体冲突,讲述了只存在于女孩之间的霸凌与被霸凌,作者称之为“另类攻击行为”或非传统攻击行为。这本书出版后,作者还走进校园,开设女孩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太有必要了。在被教育要善良忍让的环境中宣讲生气与正面冲突的重要性,太有必要了。
-
诚信胖绵03-25每个女孩子都该读读这本书
-
冬至03-27蛮好的社会主题,而作者能力不足,写得捉襟见肘。这主题在大众文化中确实被谈论得相对较少,但在学界早被研究透彻。作者也反复提及Gilligan的洞见,但Gilligan写得严密深刻多了,这本就是用访谈材料勾兑一下相关学术思想,写得拉拉杂杂,有待精炼。
-
顺顺03-26建议家长们看看这本书
-
那希索斯04-03因为是“地下战争”,所以题材不好写。这种隐匿的女孩霸凌我也经历过,高中之前我是被小圈子排挤的人,后来我便再也不会参与这类交朋友的方式。祝女性朋友们,可以少一些“闺蜜”,多一些“朋友”。
-
阿苯04-03我认为出版方有责任向读者说明的有两点:1.这是一本面向家长的育儿书 2.题材局限在女孩是为了精准化受众为女孩的家长,这绝非一本女性主义读物。意识到这是育儿书而非社科读物后自然就能理解为何分析得如此简单浅薄,理论的目的仅在于说服家长霸凌行为并非个体的错误,从而指引家长用更合适的方式应对,而非真正对这一现象做出反思。此外,无意义堆积近似的案例并不利于论证,倒是有加重刻板印象嫌疑
-
sophiewest03-30是一本看了会后悔竟然买了它的书。全书大概就是简单解释了一下女孩之间的战争多半是回避型,因为社会赋予她们抚养者的设定,不允许她们有斗争。女孩之间又很在意关系,但又要求她们最亲密的关系只能留给丈夫。这些理论乍一看是很有启发性的,但可惜作者的理论也就止于此,没有更深层次的讨论。讲了太多案例,但作为从小经历过女性霸凌的女性,这些事例与我而言都太过熟悉了,真没必要看那么多。最后的解决措施看起来与严格管教孩子的方式并无二致。一方面说女孩子应该正视愤怒正视嫉妒,一方面又教导父母让她们做一个好人,这不还是归训么?
-
箛04-03所谓“女生关系就是这样”的谜底。
-
dahlia04-06不算特别有新的见解,但是还是值得看一看
-
芊儿04-0522-11看似是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但它的影响度一直延续到成人以后。对于中国目前的关系表现来看,女生似乎没有被强烈要求她们需要展现“应有的”柔弱,但关系暴力很明显,校园霸凌是这些问题的扩大表现,如果学校、老师、家长早些关注并加以引导,或许对女孩们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
夜饮岛屿04-06仿佛是与《我的天才女友》相互映照。不算很深刻的研究,但我觉得是可以列入中小学必读书目的
-
祝羽捷04-24男性从小攻击性是受到肯定的,女性的攻击性被隐藏起来,所以女性之间的关系常常会靠孤立、沉默这些隐形的霸凌来实现权力和控制。女性从小又总被教导完美女孩应该是迂回、处于良好关系之中的,所以惧怕孤立,特别需要认同感。
-
把噗01-21也算某种“被规训的艺术”了。
-
赫恩曼尼02-03终于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女孩们的友谊和敌意为什么那么复杂难懂;也帮助我看清了曾经深陷泥泞的青春期。作者将女孩隐匿的攻击行为(小圈子结盟、传播谣言、排挤、背后说闲话、操纵)归结为社会文化和教育的矛盾性塑造——既要她们有所成就,又不能超出范畴;既要她们勇敢,又不能毫无节制;既要她们性感,又希望她们矜持;首要要求就是“友善”,不可以愤怒或正面冲突(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污蔑坚定自信、富有专业精神的女性,认为其个人生活注定失败)。结果就是女孩们缺乏处理愤怒、受伤等日常感情的手段,对直截了当的表达充满恐惧,因而只能诉诸隐性攻击。后三章应对闹剧、霸凌的实用性建议,适合所有女孩家长、学校老师、管理层研读学习。
-
邓安庆03-10作者采访那些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也剖析何以至此的深层原因。看完后还是不免惊叹,我对人性了解之浅之少。霸凌往往是这样无声地潜藏在人际关系之中,女性之间的“战争”,我相信很多男性其实是感受不到的。这本书男性其实很适合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