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裂
读书评论:
-
含竹飘荡06-29我们经常说“外国的月亮未必圆”,其实这背后代表的是我们的一种无知,一方面认为外国的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美好的状态,而真实体验后发现这种期望落空了。每个社会都会有其自身的问题,福山提到的社会资本消耗从而社会和谐指标下降是源自西方个人主义的过度发展,其实这样的鸿沟任何社会都广泛存在。世代差异引起的社会分裂恐怕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困局之一,无论是英国脱欧还是台湾反服贸运动,代沟从一个沟通上的障碍终归变成了撕裂社会的力量。福山是乐观的,他认为人类生来就拥有合作和共赢的协调基因,而这种基因总是会长期战胜自私与愚昧,可是问题在于这样的人类本性是否会被社会化。福山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跨学科材料来论证合作的起源,等级制的意义与网络技术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论述有些琐碎且无说服力。不过总体来说,还是颇具启发。
-
岩井俊七03-24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产生“大断裂”的原因显然不可能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必然是个多重因素综合后的“聚变”结果,比起结论,更吸引我的是对于结论的说理、论述过程和社会学层面的阐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体现很充分,比如讨论犯罪率,“社会异质性”可能应该算是美其名曰,有时候可能仅仅只是定义或者标准的变化,而所谓的道德滑坡,可能也与“不以自己的标准审判别人的价值观重新定义偏离/规范”相关,社会资本/黏度不一定是下降,而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关于亚洲例外论,“日本卫生部门的官员使出浑身解数让避孕药品的合法化拖后了三十余年”,荷兰动物园黑猩猩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斗争很是值得来看看;结合这两天的两性争论,这本书分数较低原因之一是否是观点阐述过于赤裸裸,激怒了某些同志呃
-
与影牵手01-17★★★☆许多观点现在看来依旧有用,熟悉的很。
-
huoiuh09-09福山的书不觉得值他的名气啊
-
soloye05-24断断续续读完。信任,断裂,我也没个头绪。
-
似乎又06-21个人主义盛行导致社会资本流失,观察很犀利,但是论证东拉西扯,质量不高
-
虾米11-15福山引入“社会资本”概念来探讨经济转型所造成的社会“大断裂”能否弥合以及何种程度上弥合的问题,数据有bug但很有启发性。他把人类“互惠合作”追溯至基因而非仅仅后天养成,从而批判了霍布斯、洛克等人将人视作“自然状态”下孤独的个体与彼此间的冲突的假想性模式,可见其对人类未来还是很乐观的。这本书在豆瓣有两个条目,很奇怪,评分差异很大啊。
-
雨骤人08-21世界就像一个大盘,你的社会资本跌跌涨涨,大盘起起落落,最后作者就像个价值投资者一样告诉你,只要你坚持定投,大盘还是在涨的
-
hc12-13看完后回味一下其中的观点,其实阐述的一些很多都看过了。第一本福山的书,也真有些畅销社科书的影子,好在确实很容易读进去。大断裂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部分拿出的例子和剖析的过程很有趣,但是对于福山一直提到的社会资本还是没怎么具体搞清楚。
-
朱锁01-08这本书对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网络环境异常能受到大量启发,无论是女权升起、网络暴力、信任下降还是社会资本,无一例外包含其中。如果说西方的大断裂开始愈合,那中国的大断裂则正在开始。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社会资本逐渐开始稀释,甚至瓦解。而他们能带给下一代的无疑是一个充满怀疑、背信和挑战道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对中国来说,却充满曙光。因为我们的社会资本基于宗族环境且链接异常坚固。那未来的世界会重构旧式道德体系吗?文化的作用何去何从?经济与政治体系在大断裂中会发展出何种有力的羁绊来抵消社会资本的消逝?公共政策和邻里街区的博弈会相互独立吗?我得再好好看一次这本书,晚上看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看漏一些重要的观点。看几本名著缓解一下,不想再看人文科社科了,越看越沮丧。
-
Ataraxia01-22对整本书的逻辑前提论证得如此草率,后面的一系列东西如何能站得住脚呢,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技术解放了女性,女性的解放导致社会秩序崩塌,解决办法就是女性回归家庭。
-
苏南12-20车轱辘话来回说的典范
-
知闲05-01章节的安排,明显是为了读者着想,由浅入深,由人们熟知的当代现象,深入到困难的古典作品和隐藏着的社会根基。第一部分把三个不同的当代问题(犯罪、婚姻、生育)统一在社会资本的概念下讲了讲。第二部分(论道德的谱系)直击尼采,重述了一些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讨论。第14章回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第三部分的两章,大致对应于“古今之争”,15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16章(古代)宗教社会。//福山这本书整体上,跟别人借来的东西多,自己的框架安排得很有问题:1.资本主义和宗教都是跨国的,而福山自己的当代材料一直着眼于分立的各国,一直没有成功整合国内和跨国这两类不同的东西(后来的著作中也没有)。2.社会资本用在这里,只是把本来还有点清晰的问题搞得更含糊了。3.很明显受时代影响太深——如果现在重写,当代问题不只这三个
-
苦茶11-22福山的作品,往往都是受到前代学者的影响,比如《历史的终结》受到科耶夫的影响,这部《大断裂》感觉也是受到波兰尼《大转型》的影响,不过,他的论证方式更像是从社会科学角度,而不是经济史的角度。感觉他的写作方式,缺乏清晰的条理和结构。
-
敬之02-27没有什么新观点。对人类学也充满偏见啊。
-
思郁08-07福山的每本书都能找到那些熟悉的议题,思考的连贯性如此重要,只有对这些熟悉的议题进行跟多更深入的思考,才能写出《政治秩序的起源》
-
维舟09-11极富启发。但如果认为这仅仅是“西方的危机”就错了,中国社会同样面临着“中国特色的大断裂”,但我们却缺乏同等质量的思考,还以为那只是西方的问题,而中国自有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