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读书评论:
-
outsider06-25心灰意冷失去信仰的人,想要逃离过去的生活,但是人类是多么的自以为啊…总是用表面推测动机,又理所当然的自私着。“使用别人”的人最终因被使用而失去性命。那些带来地狱的的“他人”,以及生活本身的荒谬,永不会放过我们。
-
鲓叔06-28更为有趣的是格林的创作日记。真实的故事比创作更有趣。德.荣格小姐的事迹令人动容
-
未名树02-19关于信仰的思辨故事,把“发完病毒”作为精神危机的借代,非常形象。最后自救成功者毁于一场愚蠢的构陷,简直一大讽刺
-
孙尚香菜01-21Greene的正常水平。
-
Chat01-07“我不是在笑你,我在笑我自己”,奎里治愈了一切,除了名声。宗教带给人的是什么?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被宗教决定了一生,还是只是在利用宗教?无神论的人会生活得好吗?在经历了职业、爱情、信仰的怀疑和祛魅之后,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玛丽这个天真的人,还是被她蒙蔽了,其实天真的人最可能做出最大的错事。这本书似乎和恋情的终结都告诉我了一个道理:别把自己看得太重。喜欢开始的情景描写,把热带气候描写得非常细致。总体更喜欢恋情的终结,可能又是因为讨论宗教吧,不很了解西方的语境。
-
一个塑料袋05-17后面几页很萎,看着像在解释笑话
-
一个好人05-07记录一下我不喜欢译者在后记里说的“只有在蛮荒之地,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才能显现文明世界的宗教观与原始力量的角逐,才能突出愚昧的虔诚同世俗偏见的无所不在的杀伤力。”白人自有其殖民者的心态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中国人也有殖民者心态却让我心里颇感不适。欧洲文明逃离自己的文明所在之地,带着自己逃不离的阴影和如影随形的沉重在陌生的大陆上重新生活。它忽视了非洲大陆的文明,或者说以之作为隔绝原有背景的隔板和装饰,就后者来说是很有效的,就前者来说是很诚实的。
-
EvaBaccano04-26也许是因为身为中国人没有宗教背景吧,作者对宗教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实在权利与荣耀里体现的更甚),但身为一个从小就在无神论环境中长大的人,能够理解宗教对人类的复杂性,内心深处却缺乏对宗教的复杂感情。我能感受到这个故事撞击了在了我的心上,却没在我心中激起多大的浪。
-
我的名字叫做W04-24少了《权力与荣耀》中尖锐的善恶、道德对立,添了那种随时可能向善恶转化的混沌元素。格林将自己对于天主教教条和那些无所事事、多管闲事的愚人的反感厌恶,奎里的平静安逸与自行发完病毒后应得的满足闲适全都被强加而来的阐释和赞美淹没,而莱克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咬牙切齿的角色,可他人物塑造魅力又远不如《权力》里的混血儿,所以搞得一个寻求内心平静的故事变成了对于强加和愚痴信仰的的批判大会,就…很不对味儿。
-
或彡09-27景色描写都是值得反复咂摸的句段,对人性深有力的勾勒与呈现让它即使脱去了异域的光辉(当然这种处境带来的气氛和冲突很重要)仍然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精彩一笔。肉体和精神的对应堪称经久不息的话题,格林的处理足够巧妙;而附在最后的日记给人一些写作的启发(麻风病的症状、治疗,奇闻逸事,是怎么无缝穿插在情节推进中的)/感谢傅老的翻译,让我能接触到格林这样优秀的作家,读完后首先找了几篇纪念文章,深觉傅老的诚挚,祝福他在彼岸安好。
-
磨砂马路01-19竟然会附上构思过程和旅行日记(素材)
-
阿苯02-25关于人在何种环境、通过何种手段、信奉何种理论才能够得到救赎的漫长探索,我对于这类强调个人精神困境的文学作品有点腻味,但文笔和角色塑造确实都上佳
-
lus04-05爱死格林的严肃小说了T T
-
桃吉诃德12-19“Burn-out”是指麻风病人在发病过程结束后失去传染性,用来形容奎里似乎并不那么贴切:打从一开始这个遗世者就在默默地发病,一直到结束时仿佛也没什么好转,无法被治愈;同他接触的人难以理解他的作为——或者说他们情愿将自己的愿望加诸他身上——更遑论被他所感染。奎里是孤独的,格林讲述奎里就像奎里讲述珠宝匠的故事一样,在这些有关上帝、爱、意义的艰难思辨中,人生成为了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务,失去了信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这是奎里的症结,也是他自我放逐的终点,在格林写下他精心设计的开场白“我痛故我在”时,已经预示了一场关于人类精神和命运的残酷宣判。对话写得真好,在格林小说里足以排进第一梯队,我由衷地感谢格林,这些一遍遍重复的主题至少让我知道,唯有孤独乃是人类最古老的特权。
-
春天10-19每次都不自觉得将格林和毛姆比较。后面的创作日记有启明作用,创作之路就是带着变化。
-
miss_forward04-20“我有一个希望。我愿意将来也同你、同她埋在一块地里。我们三个人会在整个墓地上形成一个无神论者的角落。”
-
乙左左09-19老实说,一个这样的故事没啥意思,跟麻风病也关系不大,对宗教的探讨成为了重点。细究起来,写作者也只能探讨自己想探讨的问题,而题材只是某种媒介。但这也不妨碍我领略格雷厄姆的文采,经常出现很漂亮的句子和段落,他对宗教、人生、生活以及人性太理解了,所以总能使作品有一种深刻的内涵。
-
ROY02-14老派写作的迷人!天主教、非洲殖民地、麻风病、名誉情欲相互交织,对人生的探讨值得反复重复读。
-
照蓝08-21与《问题的核心》一样,格林在这次也是就信仰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将主人公奎里的信仰比喻为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麻风病例。奎里,一个来自欧洲繁华世界的白人,来到了刚果一个治疗原住民的麻风病院,对他身份的好奇始终贯穿全书。在与布莱克、帕尔金逊和玛丽·布莱克的一次次聊天中,他身份的谜团以及他如此行事的原因都慢慢展开。柯林医生和院长像两个心理医师,一个是无神论的,一个是有虔诚信仰的,他们在最后也都给出了自己对奎里的诊断。玛丽·布莱克让我们看到了天真的人如何比老奸巨猾的人更让人无法容忍。以及,在读完后思考,个人到底该如何抵抗空虚,如何爱人以及怎样摆脱令人厌腻的无端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