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语者

读书评论:
  • fishbird
    12-29
    好书,普通人在某个时代的生活,既然不能写自己,那就看看别人把。
  • 戏言
    02-27
    毛评判斯大林七分功劳三分错误。本书冠以“私人生活”之名,只讲错误已确实可笑,却偏偏还要歪曲是非将七分功劳里的一分掰成错误来讲,荒唐至极。
  • 事事不关心
    06-30
    不推荐。黑苏黑得过分了。如果说集体农庄和大清洗值得黑的话,苏德战争也黑就真的没下限了。作者的立足点就是把宏大叙事和个人经历放到对立面。谈个人经历必定要贬低宏大叙事,这不是公平地看待历史的方式。拿集体农庄来说,为了实现工业化,集体农庄是必要的,是最快速地积累原始资料的方式。对于像苏、中这样的后发国家,无法再复制欧美国家残酷的殖民史,只能拿农民开刀。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崛起,必须要进行原始资料积累。当20年代末30年代初欧美国家深陷大萧条中自顾不暇时,苏联的经济一骑绝尘并且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打赢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二战这部分就更过分了,苏军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被归因于斯大林的胁迫和恐吓。某些数据也非常奇怪,和我在其他资料中看到的不一样。不是严肃的历史读本,没有读得必要。
  • 优游卒岁
    03-16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给我们揭示了苏联集中营的惨状;而费吉斯的《耳语者》则采访了众多斯大林时代受害者,让他们还原了当时整个社会亦如古拉格群岛。他在此书中提出的耳语者的概念,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极权社会的情况:公众意见的低声嘀咕,与遍布社会的告密者。不过,书篇幅过于庞大,近于斯大林时期历史。特别是西蒙诺夫历史占据过多篇幅,同时作者对其同情过多。
  • jessica
    05-16
    低于预期,因为微信读书能放开阅读,估计这本快二版了,没必要为禁而买。讲真,我觉得读这类书的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是与人性斗争,而不是主义。书中的这些内容,如果看过一些沙俄时期的文学作品,就不觉得这是布尔什维克的问题,而是沙俄民族性的问题,而且刚战争结束,理想主义和不把人命当回事不是各国的普遍现象吗?建议理想国译丛同系列能翻译点麦卡锡主义的书做对比阅读,估计会同样“精彩”
  • Beth
    04-03
    好多章节都是一边看一边哭。
  • 扭腰客
    06-19
    “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会一边在胸前划着十字,一边高呼斯大林的名字”,这句印象深刻。以及,一个苏维埃先驱的失败,必将为下一个苏维埃后裔所效仿。
  • 缈沨
    07-26
    没什么好说的。还能说啥呢?原本以为能够出版就是奇迹,最终还是没逃离这样的结局~
  • 柏林苍穹下
    05-11
    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 黑炭
    08-04
    对我们而言是故事,却是他们的人生。
  • 漆園
    03-04
    700多頁的厚書,處處都叫我驚訝,繼而長久沉默——這麼細碎,如點點針尖,針針刺中人的癢處與痛處——並非我妄言:同齡的80年代生人中,我不信會有多少人能對此類話題有知覺,更遑論理解了,所以只好沉默。就連先生都坦白:“这本书给我严厉的教训,痛感自己的轻佻:...
  • Anonymous fish
    03-02
    断断续续读了两周终于读完了这本大厚书,很适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阅读。这本书以个人的角度展现了从1917年集体农庄改革到斯大林死后及其余波的历史,“耳语”一方面是指告密者,一方面指因为害怕告密者而低声说话的人们,很显然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恐怖疑惧萦绕在苏维埃上空。斯大林主义向人们灌输党性永远大于人性,将人变成纯粹理性的工具,基本道德价值被当作腐朽的西方资本主义产物而被唾弃。在这里“说真话”成为最大的禁忌,基本人权的漠视,人治代替法律,而这像烙印一样将永久印刻在受害者心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当二战结束之后人们对一个自由开放社会信心满满,但迎来的却是更严酷的“清洗”,这感觉就像是你期待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的绝望,大概是现在的环境竟然让我产生了同样的感觉。
  • 冷战老手
    11-29
    太啰嗦,线索乱;很多篇幅变成苏联史了,无必要;西蒙诺夫的经历可全部删除;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 空山
    01-10
    一月大部头打卡书。早起,把剩下的一点点看完,然后,发现书被下架了,嗯,总有原因的,这就像做贼的人大多心虚。
  • Captain Kwok
    07-27
    深夜读完《耳语者》,厚厚七百页压在每天拿着它穿越于客厅和房间的双手上,更压在心上。一个极权社会善于理所当然地制造无数的人间惨剧,更利于将苟延残喘的人们催生为犬儒主义者,可你又何尝忍心怪责人们善忘和掩饰,毕竟回忆过去便是回忆那些噩梦和恐怖。看完这本书总算明白了一句歌词“莫斯科没有眼泪,大雪纷飞”,虽然画风不符,但的确很吻合这个民族的苦难历史以及坚毅隐忍的性格。也许,作为有着相似命运的邻国,我们要思考的是,这样的赤裸裸反人类的极权为何能建立?又为何能延续?
  • 西峰秀色
    03-06
    在斯大林死亡日的第二天读完这本厚重的书,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命和血腥的历史,我不赞同用反复咀嚼仇恨来消解胸中块垒,但揭露真相,拒绝遗忘,才不会让时光倒流…任何谋求终身执政的企图都是恶梦的开始,让自己和别人都成为囚徒。
  • 大风歌
    10-05
    非常奇怪这本书可以出版,这是一本毫无益处胡言乱语的商业炒作书,根本没有触及到历史的深度,完全是冷战思维在社会与情感领域条件反射般的颤动。我们需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 逍遥的呆呆
    11-08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斯大林统治时代的普通民众生活(仍归属于口述历史类的书籍,我认为:2016年诺文学奖的归属,证明了文学界主流意识对这一类书籍的认可),对照着《古拉格群岛》来阅读(必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仅仅是震撼于历史真相,更多从中看到了若干年之后,苏联老大哥的小弟弟拙劣模仿的影子。从本书的半个主人公,前苏联作协副主席西蒙诺夫的人生轨迹,我联想到的是郭沫若,虽然他们命运的最终结局并不相同。关于本书,特别喜欢豆瓣上的一句短评: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伤痛,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到恐惧,因为那是我们的现实。
  • 小青虫|凉皮版
    10-18
    Detail是优点也是缺点,资料详实但不免重复,有许多家庭的事例抽去名字便成了完全一样的证据。个别篇章的主题虽不同但叙述方式、引用资料十分相似,难以获得新体验。作者的倾向性的确十分明显,所以导致不完整的观察视角和矛盾的事实,比如作者笔下极力呈现大恐怖和大清洗中苏联受害民众之广,似乎当时整个苏联没有人获得幸免;但在平反和解冻后,当初的“人民公敌”却又成了社会中的“个别情况”,受到排斥和疏离。并且在我看来,整本书所承载的同情不是出于苏联人的历史遭受,而是来自作者的主观立场,在谈到即使解体后人们的“斯大林情结”依然之广之深时显而易见,苏维埃制度和斯大林统治在哪些方面造成了这种不离不弃的支持没有详细的说明,即这两者的正面作用完全被漠视,于是这些人便成了作者笔下“即使害了我我也爱你”的可悲形象。
  • 虎背熊腰小白兔
    10-29
    职业原因使得我了解口述历史记录是很难的,所以作者很了不起。“”迄今,斯大林仍在那里活着,不是死了吗!但尸体仍有余热。“这句厉害。另外,这么厚重一本,我从万圣背回家又每天随身携带看,也是蛮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