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

读书评论:
  • 青灯
    12-13
    现代的奥斯维辛也不少。出身竟成了原罪。
  • 格陵兰电吹风
    05-30
    我不知道要给几分,因为这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历史现实。越到后面会越觉得死亡的人只是一个数字。你开始麻木了,就像那群负责执行的纳粹,一开始他们会觉得疯狂不适,后面就陷入了扭曲的迷离中。因此不带思索地看下去这些数据和案例,会不由自主地陷入麻木中,这不好。同时,你会想为什么他们会陷入盲目的精神狂热,而这种狂热是不是和现在的党性很像。事实上,任何个人崇拜到了极致就是大屠杀,持续这样变态就会有下一段世界性的排外事件,只要我们还没有从历史中学会反思日益鼓吹的民族主义,社会就容易产生下一个奥斯维辛。我想起了罗翔说的,我们要认清人性的幽暗,要承认世界上有自然法,否则就会像万湖会议里面那群法学博士一样,成为杀戮的最热烈响应者。同时,我们要恐惧社会达尔文主义,任何人活着的理由并非是因为创造的价值,而是因为他是人。
  • TJ
    02-01
    三星的纪实文学吧,让我来把虚高的分数拉低一点。作者明显是同情犹太人憎恶党卫军,所以大篇幅写犹太人在集中营的遭遇,对苏联军队和盟军还有以色列报复组织的恶行一笔带过。恶行根本不分国别民族,如果按国别民族分那就和纳粹无异。看完仍然难以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讨厌犹太人,不近仅是德国人,还有波兰人,战后的苏联人,自由的德国老兵,等,为什么?
  • 中亮
    05-18
    这本书,主要讲人之为魔的过程,其实结合现实也很简单,如果别人对于你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时候,他的死活你是无愧疚的,但只是众生相,缺少了提纲掣领的点拨。奥斯维辛里面发生了很多传奇,就像美丽人生里那样,苏联人一如既往的黑暗,纳粹把苏联妖魔化还是很对啊,犹太人成了两边的牺牲品。这本书里,纳粹维持人性仅仅是用毒气代替枪毙使党卫队心理能够承受这种残酷,集中营的悲剧可以制止但是政治很险恶,战后并不代表犹太人解放而是遭到相同的排挤压迫,在集中营里,犹太人自己也可以迫害自己。战败时如果不是没有执行希特勒炸毁集中营的命令,丑行还不能昭然于世。种种种种,使我觉得纳粹和日本人还差的远,同样的屠杀同样的人体实验,日本人似乎心理问题少的多。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化更甚于纳粹啊
  • 愛麗絲。
    01-24
    特定的社会环境能对人性有如此极大的改造,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象到的。坦白说,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对事件的态度表现的十分明显,虽然说是纪录片,但论述略显主观。但是,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情况下,想保持客观的呈现方式,又是何其之难。
  • 欢乐分裂
    05-19
    如书中所言:远比但丁笔下的地狱更甚。以奥斯维辛之“日常”为基本场景,以极权机器螺丝钉为切入点,横剖战争之丑陋、人性之卑劣,人类的堕落腐化贪婪自私程度远超笔力所能描述。所谓“参与作恶的普通人”,不仅指以执行军令为由而逃脱审判的刽子手,也涵盖屈从暴力的墙头国,还包括趁乱强占被俘者家财的冷心民众——因此,最终解决离不开“下层的主动性和推波助澜”;除了正面描述灭绝营惨状,即使自由后的归乡之路亦漫长艰苦,另一个暴君时代的开启,印证苏联强调受害者都是“反法西斯主义者”与纳粹将二战视为对抗西方“文明”国家的战争,几乎同等荒诞,犹太人与共产主义者均被划分到“劣等人”。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多么善忘,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战后不久即有人不信奥斯维辛乃真实历史,还需党卫军官亲自现身说法。
  • 曳尾于涂
    11-17
    大众历史读物。讲述幸存者经历的口述史材料非常宝贵。感觉很多描述也可在电影《索尔之子》中找到对应的画面。感谢译者赠书!
  • 维舟
    06-26
    令人过目难忘的历史陈述。在关于屠杀机制的分析上,与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比照,可看出历史学家对按时间线演变的细节更敏感,其方法与政治哲学家的颇有不同
  • 虫虫
    11-06
    劳伦斯·里斯作为历史纪录片制片人,曾经制作过许多有关纳粹和二战系列的影视剧,所以这本书看起来很有种纪录片的即视感,作者引用了大量访谈录,并且侧重于细节描写和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让这段惨痛的历史更加真实地重现在我们眼前。之前总觉得纪实类文学容易虎头蛇尾,开篇文字触目惊心后面力度会越来越衰弱,但这本结尾不乏精彩之处,关于受刑者被释放之后的段落现在读起来仍心有余悸,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历史不是剧本,过去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苦难的终结。
  • 告别假如
    01-28
    “用不了多久,最后一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最后一批奥斯维辛的行凶者都将追随那些集中营受难者而去。届时世界将不再有任何活着的奥斯维辛亲历者。等到那一天,这段历史将可能彻底变成一段遥远的过去,变成许许多多被人忘却的可怕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在奥斯维辛之前也发生过许多可怕的暴行,比如狮心王查理对阿克穆斯林的大屠杀,再比如成吉思汗在波斯进行的屠戮。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奥斯维辛,认为它不过是发生在过去的一件可怕的事,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 cd
    06-04
    历史的审判不严谨不彻底,将弱化历史本身的教育意义
  • China Blu
    10-30
    《二手时间》《夹边沟纪事》和这本,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暗无天日的三本书。而且最可怕的是,微妙相似的事件还以各种形式一再发生。也许就像我朋友说的,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可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这实在太恐怖了。
  • vls
    12-30
    “我记得我当时在想,这是个美丽的夜晚,(有)好多星星,那么安静……3000个人死了,什么都没变,星星还在原来的位置。”
  • 辛维木Sophia
    07-07
    纳粹种种暴行下的人性之恶让人头皮发麻,但最令人恐惧的还是这句:“社会中普通民众的自洽和自我调节也就成为纳粹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纳粹统治所依靠的远远不只是负面的恐惧、暴力、威胁,而且更是正面的普通人配合和协助机制。”
  • 暗室
    03-10
    写的太精彩导致了一种个人极少数的阅读体验:恶心
  • 华灯初上
    03-02
    从霍斯、弗里德里希、卡巴奇、格伦宁等人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被归咎于犹太人,引发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把无数的德国人变成了刽子手。而战后塔沃尔等人向德国人的复仇也有可能引起新的屠杀。在课堂上我一再向学生强调,记住南京大屠杀这些惨案不是为了复仇,走向极端民族主义,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
  • 成知默
    09-26
    2016年已读097:关于奥斯维辛的书,之前已读过凯尔泰斯•伊姆莱、普里莫•莱维和米克洛斯•尼斯利,和以幸存者的角度披露奥斯维辛地狱般的残暴、极端情境下的灰色与矛盾不同,《奥斯维辛》难得可贵地让集中营中的纳粹行凶者发声,并完整还原了奥斯维辛的真相,不仅仅局限于它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更让我们了解奥斯维辛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人间炼狱。讽刺的是,经历了如此深重的苦难之后,那些集中营幸存者却依旧遭受更多的偏见和伤害,终生生活在巨大的羞耻与罪恶的阴影中;而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加害者,大多数不仅没有得到公正的制裁,更对当初所犯下的罪恶津津乐道、洋洋自得,不啻于将此当成一种荣誉与勋章,甚至有人称那段经历为“天堂”。无论是对始终带着伤害印记的幸存者,还是埋骨异乡、得不到救赎的冤魂,这段历史都还亏欠太多。
  • 唐小万
    11-22
    从奥斯维辛出来的人,都无法再相信上帝,因为人类的堕落没有底线。不光是宏观地写集中营的史实,也加入了很多亲身采访得来的小故事,非常有人情味。后记里作者说他是一个满脑子都是二战和集中营的人,也庆幸有这样的人,让更多人不要忘记。
  • 思郁
    10-19
    据估计,被送到奥斯维辛的130万人中,110万人死在了那里,其中大约100万是犹太人。我们必须记住,超过90%的受害者之所以在奥斯维辛被夺去生命,只因他们在纳粹眼中犯有一种罪,那就是生为犹太人。
  • 耿春咪
    01-15
    1.灭犹的决定并不是希特勒一个人做出的,甚至在纳粹上台之前仇视就存在,直到现在。2.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不会因为学历、技术而固定,环境可以改变所有人,如同温度改变水。3.人类可以习惯所有事。4.离开集中营并不是悲剧的结束5.当时间继续前进,不要因此认为它不过是发生在过去的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