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

读书评论:
  • 皓日当空
    03-23
    回不去了,就如同当下的疫情生活。
  • 夜礼服假面
    03-29
    非常好看,作为通俗读本满分,其中张巡、许远两位守城之士的故事堪称荡气回肠。作者的讲法可以类比HBO的《切尔诺贝利》,都是从已发生的结果作为锚点开始讲、去挨个回到链条上每个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人和事、他们没做到、他们为什么没做到,如果当初那些懈怠的工人能多检查一遍实验室的仪器,如果晚年的李隆基没有那么刚愎自用,如果杨国忠不是为了证明自己、非要“逼”安禄山谋反,如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本来想分几天阅读的、没想到过于引人入胜、一天就看完了、完全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满脑子都在自动回放“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哇~今晚《妖猫传》要入梦了,我要去拷问一下该死的老色批李隆基。
  • Colin Mahler
    03-27
    好读!有思考!不只是又一个闲人的历史散文,而是有些新思考的奇妙文字。
  • 招财猫
    03-24
    文笔很好,读起来很舒服,而且整个过程也比较清晰。就是篇幅短,要再写长点就好了。
  • derbderb
    03-26
    除了过多的提及诗句和诗人,整本书还是比较流畅的,各色人物以及复杂的政治斗争描绘的栩栩如生。历史总是偶然中蕴含必然,如此循环……
  • 豆浆撒了
    03-26
    唐玄宗深陷自己的故事里不能自拔!
  • 東寫西讀
    03-31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也标志着中古时代逐渐开始转入内向。安史之乱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因素,也有必然因素,说其偶然,安禄山被杨国忠逼反虽然不尽成立,但是被逼提前造反的可能性还是成立的,唐代素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安禄山虽然目不知书,但夙愿就是入朝为相,杨国忠从中作梗未能如愿。如果不是杨国忠一再相逼,安禄山很有可能会选择在玄宗身后再行发难,就连一向让乱臣贼子畏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也不得不承认“(禄山)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言其必然,李唐皇室出自鲜卑混血,于民族观念持开放之态度,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从开国乃至亡国边将多用异族,甚至连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也是契丹人,外重内轻之势不变,则哥舒翰、高仙芝皆可为禄山。
  • 攬螢
    03-31
    应该多给这类作品一些鼓励。书中引用了许多唐诗,我突然发现,已经记不清上次背诵唐诗是啥时候了,以前能全文背诵的《长恨歌》也想不起来几句了。终于还是越来越无趣。
  • 鱼缸里的猫
    03-28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
  • 稗枳
    03-28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佳作。
  • 心若无涯
    03-28
    长安,在当时人心中,是唐王朝繁荣与安定的代表符号,而它在这次大变乱之后,则一去不返。
  • 爱读书的大雄
    04-01
    盛世崩溃下,群像人物的不同取舍,没有一个人想要导致盛世的衰败,即便是安禄山也不是一开始就像造反的,每一个人着眼于自身利益所所做的选择造成的涟漪最终导致了盛世的衰败,作者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审视这场人祸,让我们能够看到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更多读者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全部相信已成既定结果的历史结论
  • 止戈
    04-01
    通俗历史读完物,一探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 Fan
    04-04
    王朝盛世到末世,什么妖孽都会出来,什么莫名其妙的事情都会发生。
  • 紫心银翼
    04-03
    可能对于这段历史过于熟悉,读罢没啥新鲜感。
  • 酥油女王
    04-03
    很会写,流畅地讲了那么一段故事。但看宣传的时候以为会侧重文人,结果还是主要讲皇帝太子将领这些,把早已知道的事情又听了一遍而已,有点失望。
  • 撒呓挣
    04-03
    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本书水准不错。虽说许多安史之乱背后的复杂微妙难得明证,张明扬倒也能自圆其说——李隆基希望效法李世民,成为凌驾四夷君长之上的“天可汗”或内亚之主,但正如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所言,“对外过度扩张所耗费的资源超过了因此产生的潜在收益”,“内轻外重”的畸形军事体制也应运而生,最终由皇帝、宰相、边将和诗人组成的盛世军功名利链将反噬盛世;另一方面,天宝后期,倦政的李隆基试图在超脱于日常政治与掌控核心权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加上韬光养晦的太子李亨,构成彼此牵制的三角关系,李隆基则大行帝王操纵之术,坐收制衡之利,怎料最终局面滑向失控。杨国忠反复“预言”安禄山必反落入了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巢穴,安禄山对于太子接班的惶恐,干脆赌上一把,竟给了李亨夺权的良机
  • 哆啦大胖
    04-02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本书中,作者张明扬围绕公元756年长安的沦陷,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整个安史之乱中,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在灾难和混乱中遭遇的命运和作出的抉择。处于这个悲剧旋涡中央的,无疑是唐玄宗李隆基。长安的沦陷,直接是他催促哥舒翰出兵潼关、收复洛阳的决策失误所导致。在他看来,收复洛阳无疑带有紧迫的政治和经济双重考量,既能迅速挽回自己的政治威望,也能解决都城长安的物资供应紧张。长安的丢失,不仅意味着本来已经处于下风的安史叛军绝处逢生,获得了与大唐继续分庭抗礼的宝贵资源和时间,也意味着唐王朝中枢权力结构的震荡。长安虽然在沦陷后不到两年就被收复,但藩镇割据、中央衰微的局面已经奠定。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安,在当时人心中,是唐王朝繁荣与安定的代表符号,而它在这次大变乱之后,则一去不返。
  • 鸟枪换炮
    03-30
    很好看。以长安的得失为线索串起了安禄山之乱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几个名人的经历事迹。编排有度的材料组织和流畅的叙事文笔都支持一气读完。对陈寅恪黄永年仇鹿鸣等学者的深层见解有简要提及但没有深度纠缠。不是深入的专著,但作为历史普及读物则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