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

读书评论:
  • 攸川
    05-24
    富裕犹太人死到临头还在讨价还价,让人说什么好呢
  • 曾经巫山难为云
    04-10
    两天时间读完了《旅人》,些许有些失望。本以为对纳粹暴行的揭露,会充满残忍、兽性和鲜血,但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普通的德国犹太人走向灭亡的一次旅行,一次逃亡之旅,一次反思之旅、一次末日之旅。书中没有直白的暴力,甚至没有血腥,但作者从头至尾营造出的绝望的氛围,会使阅读过程充满阴郁,心头犹如总有一块大石头在重压着,而绝望所带来的一步步加深的恐怖更会让人挥之不去。书中力透纸背传达出的感触,会产生极强的代入感,让读者与主人公不由自主地共情,跟随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灭亡。
  • 墨台柳
    04-17
    会随着角色的心理变化而崩溃
  • 浣熊市垃圾回收
    09-15
    西尔伯曼比起你想象中的犹太人更加现实和矛盾。因为有一副雅利安人的外貌和资产积累,他得以比普通同胞待遇稍好,因此在困境中会萌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为什么要受你们拖累”的想法,又因为对法制德国抱有最后的幻想,竟以为体系仍会公平地对待一个犹太良民,而连日逃命后竟仍能对火车上遇到的女乘客产生一丝旖念。这一切都太像活人了,读来很难受。对恐慌和焦虑发作的描写让人感同身受,戛然而止的结尾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解脱。
  • 连木木
    01-12
    从起始我们都知道,西尔伯曼终会在某一个节点迎来这荒唐旅途的终点,因为那趟碾压过千万犹太人的德意志帝国列车,正加足燃料、轰隆作响、疯狂挺进。在绝望的命运与尤存的希望之间,在萍水相逢的遇见与脱险求生的理智之间,个人的命运湮没在时代的悲唱之中。
  • 阿梦
    12-27
    《旅人》中的西尔伯曼与《鼠族》中作者母亲一族面临着同样的伪道德问题:即手握大量资产却没能及时逃出国境,移民他国,保住自己性命的犹太人,需要为自己的不幸负责吗?这是将加害者的罪责嫁祸到被害者行为不当的行为。在这好似有目的地,实则无尽头的德国火车之旅,男主西尔伯曼历经汉堡-柏林-多特蒙德-亚琛-多特蒙德-科斯琴-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柏林...这一路男主对其剩余资产的执着,其实是对旧世界价值体系的执着。然而,男主认同并珍惜的一切已然坍塌。想买他房的芬德勒;他从军时期的下属,现合作伙伴贝克尔;他妻子的兄弟霍伯格...所有人都开始远离他、算计他、无视他的生死。男主心态一路由草木皆兵到慌不择路,再到最后穷途末路,他的钱丢了,希望也没了。他想要贡献了一辈子的国家还他一个公道,国家却给他戴上了枷锁。
  • 闻夕felicity
    12-24
    ①水晶之夜后同样都在逃亡的犹太商人和木匠在火车上的短暂相遇精准描述了两种犹太人,一个信奉金钱的力量、把金钱和风险作为存在的根本,另一个老实巴交、信奉手艺;②男主参加过西线战役……瞬间想起《西线无战事》,原本对他的金钱至上主义还有些异议,看到这个细节真是一声叹息;④小说惊心动魄,而小说背后作者的真实经历更让人叹息。
  • 慎习斋
    12-25
    “水晶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的事件。它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看小说的时候,好替这个犹太富商着急!他怎么就不能像电影故事里那些机智镇定的逃亡者一样呢。尽瞎想些啥,有时间又有钱,错过那么多逃生的时间和机会——不是有很多犹太人都逃出来了吗?!西尔伯曼想,“我本性只适合过正常体面的生活,根本过不了不寻常的生活。”越境失败后,男主不得已继续在德国的火车上跑马。他的心理和遭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等他回自己家睡上一觉后,感觉他不仅是放弃逃亡,还直往枪口上撞:他想堂堂正正行使他作为德国公民的权力。故事的结局是,在监狱里他都因犹太人的身份被排斥。——掩卷,我深信我不会比西尔伯曼更明智。
  • Loreena
    02-11
    结尾处主角逐渐祥林嫂化,其实我希望最后结局是他一直这样坐着火车漫无边际地游荡下去,一个长着雅利安人面孔的犹太幽灵。
  • 豆友❤️忻儿
    07-02
    可以当成电影剧本了
  • 05-13
    内部是纳粹将富商市民西尔伯曼逼迫到四处游荡,外部是冷漠的边界国境,犹太人陷入没有任何支持的困境。“标题决定一切,内容完全无关紧要。”“犹太人”就是这个标题。
  • 把噗
    05-17
    一本几乎“即时”的见证文学,却要在半个多世纪后才在德国出版。写作技法稍显稚嫩,通篇由自由间接话语、对话和心理描写完成,其中对话有戏剧对白的气势。
  • Cosmo Memory
    05-28
    徘徊在各个列车里的逃亡旅程,最后迎来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最后一段犹太人和德国警察的控诉无门看着真的无比心塞(总能感觉到国内的风气)。
  • 威尼斯男人
    06-25
    《旅人》别开生面地选择主人公流浪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从这个小小的侧面打开了让读者去了解整个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一扇窗户。这种以小博大,以一斑窥全豹的写作策略,我是很欣赏赞同的。写得生动、深刻,让人过目不忘。
  • 巴伐利亞酒神
    05-12
    柏林——汉堡,汉堡——柏林,柏林——亚琛,亚琛——多特蒙德,多特蒙德——柏林,柏林——科斯琴,科斯琴——柏林,柏林——德累斯顿……这不是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对阵表,这是一个叫西尔伯曼的犹太人的火车流亡路线。本书视角非常独特,却建立在一个黑暗时代的残酷和荒谬之上。作者将自己声嘶力竭的呐喊,以西尔伯曼的内心戏方式全部呈现了出来。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一个德国籍的富有犹太人,在战乱年代那复杂多样的一面。
  • 陆钓雪de飘飘
    04-26
    西尔伯曼急匆匆地从后门楼梯下楼,心里暗想,他们也许正埋伏在楼下等我上钩。哎呀,我要是待在原地就好了。埃尔弗里德会被怎么样呢?他开始思量是否该掉头回去。但是有芬德勒在场,想到这儿,他又冷静了下来,这样的安排倒是不错,不管怎样,那始终是个正派人。如果还待在楼上,我肯定会做出绝望的举动来,进行一番反抗,甚至可能真的会开枪。人总得有所行动,不能对任何事情都逆来顺受。可即便这么做了也毫无用处,反倒会适得其反。这是纯粹的恐惧。出于恐惧他会开枪的,这一点他现在很清楚。他惧怕集中营,惧怕监狱,惧怕被严刑拷打。这事关人的尊严,他暗自想到,人是有尊严的,谁都不允许让他人剥夺自己的人格。
  • 马戏团
    04-26
    如电影剧本一般,不安的感觉像迷雾逐渐蔓延扩散,节奏把握得不错。
  • 海扬尘
    04-19
    1939年在伦敦首版名为《坐火车的人》。故事背景发生在1938年11月水晶之夜后,纳粹对犹太人开始有组织的屠杀。主人公是犹太富商,为德国流过血,和德国女人结婚生子,信新教,长相近似雅利安人,崇尚秩序和法律,比德国人还要德国人。虽厌恶纳粹政权,却因一直存有幻想没出逃国外。现在,口袋开始扎起来了。无处藏身的他企图乘火车逃亡国外,在边境遭到失败。相比管理严密的旅馆,火车倒变成他短暂的避风港,来来回回在德国兜圈子。随着朋友的背叛,处境的恶化,财富的丧失,最后他彻底绝望,怀着主动了断的心情自投罗网。故事终止在看守所里,另一个盗窃犯因为装精神病要被实施阉割。这正是纳粹超人哲学的一个侧影——只有强者才有权生存。书里成功传达了逃亡之路阴沉、压抑、绝望的氛围,同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德国人在那个时代的不同表现。
  • 陈小憨˙Ꙫ˙
    04-19
    后人如何看待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种族主义文学中缺少的是对文化建设的愿望,过多地将自我放置在受迫害的位置不能自拔,有时把普遍性的问题误当成特殊性的问题。对反抗的假象让少数族裔爱上自己的不幸。有些问题不是犹太人专属,有些是属于人类的问题。种族问题不能够超越于人的问题之上。后种族主义主张的去种族化和种族多元化更具有实践意义。通过多样化的身份叙述和履行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完成一个人的自由的生命仪式。只有由人类的、人性的视角取代种族的视角,文学的大格局才会形成,大气象才会出现,也将成为人性的文学、人类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