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录

读书评论:
  • 05-19
    3.5啦,个人史和内山书店史前史,鲁迅是非常少的部分,1%?甚至战争也是,30%?内山之名与书店的志业合体。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比如中国观啦,战争中的在沪日本人啦。零碎的发现也有一点,比如狮王啦,陈经纶中学的前身啦…也没觉得翻译不好…
  • 那希索斯
    05-16
    内山先生是因为过去资料丢失,只好在讲述个人经历之前罗列当年发生的大事件作为客观背景,反而渲染出不错的氛围感。第一次读到日本战败投降的日本人叙述视角:“到底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遭,全面皆处于虚脱状态。”忽然有点明白11区了呢)
  • Paprika
    04-27
    站前部分反而比较有趣。粗略翻读
  • 季米
    05-06
    《花甲录》是上世纪上半叶上海著名的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回忆录,书中回顾了他从出生后六十年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从中折射了从十九世纪末至二战结束的日本现代史和中日关系史。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正处乱世,在公共租界的内山书店吸引了中日两国各界视线,其影响力远远溢出文化圈。书店可谓是往来无白丁,陈望道、欧阳予倩、田汉、郁达夫、郭沫若、沈雁冰、柔石、萧军、萧红等人都曾去过,最著名的书客自然是鲁迅——他把书店当成自家客厅和便利店,连寓所的房租、水电费都由内山书店代缴。在鲁迅结识的日本友人中,经内山引荐者,超过一百六十人。鲁迅去世前一天,还以日文致信内山,请他帮助安排日医救治。淞沪抗战时内山还出面搭救被捕的许广平。郭沫若、陶行知、夏丏尊等文化人,都曾得到过内山的营救,在书中内山记了自己和他们的交往。
  • 雪楓
    11-24
    鲁迅出场不多。内山是个好人,更是个勇敢的人。
  • 风风风
    11-03
    鲁迅部分很少,作者自己本人就是一部活历史了
  • with
    01-13
    大时代下的切面,社会的好与坏,落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就是一种繁杂的碎念和感叹,又有一种莫名的丰盛,大概还是要努力活下去吧
  • 谁家艾瑞克十三
    12-25
    以年份为章节的回忆录,内山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在迅哥儿出场前的部分,学徒时期以及来中国的经历颇有看点,只是说的太多未免有些啰嗦,阅读起来需要有点耐心,断断续续地看了好久…
  • 有賀 陸
    04-11
    大概我不是目标读者吧
  • 言不及我心
    04-23
    2021-4-8(45)内山完造应该是一个好商人,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很成功,但文字部分总有一种抓不住重点之感,是好人,有正义感,不够敏锐,也许是日志在上海丢失的关系吧,这一本通过年表大事记回忆所作,总有点事过境迁。
  • oblivious忘却
    04-24
    速读了一遍。本来只想浏览关于鲁迅的部分(实际上非常少),读的过程中却被作者本身的经历所吸引。内山是个颇有浪人气质的游商,同时还是热心的基督徒,与中国左翼文人、在华日侨都有广泛的交际,他的经历和记录与同时代的欧美冒险家、传教士相比也毫不逊色。
  • 百器徒然
    03-09
    因为今年通读鲁迅全集的计划,所以把内山完造此书列入阅读,可惜书中和鲁迅相关的部分少的可怜,远不如内山专门回忆鲁迅的《我的朋友鲁迅》信息量大。1945年日本战败后内山被遣散归国,他所积累的大量日记、手稿以及往来书信全部遗失,作为中日文化界交往的桥梁人物,内山的那些文字保留了大量珍贵信息,这实在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从体例上看,按年份编次,如果对内山不感兴趣,就可能宛如阅读流水账,好在其经历颇为丰富,可读性不低。由于原始材料丧失殆尽,内山只能靠着有限的回忆去书写,书中的讹误在所难免。内山文中对中国的热爱,实在让人动容,他当时所见到的中国风物人情,今天已是不多见了。另外,文中内山所引年表明治三十八年有一处错误,说“三笠丸”被击沉,不确切,该舰沉没原因乃是内部火药库自爆。
  • 晓林子悦
    04-22
    絮絮叨叨,也是要资格的。譬如内山先生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一部历史。六十年,不过我最关心的,仍是与鲁迅的交往,内山促成了多次版画展使之成为潮流,有这么一位知交,真是一件幸事。
  • 伲凹
    03-02
    早先是在一本有关鲁迅的书中读到,才知道了内山这个人——鲁迅的密友,他儿时就调皮捣蛋,早年辍学,跑过销售,干过代理,移居上海,最后开了书店,在日中关系最艰难,最困难的时期,他为日本人访问上海提供了指导,并为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学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场所,他通过与鲁迅,郭沫若和郁达夫的友谊追求真理和人道主义,并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然而不同于鲁迅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彻底批评,内山在评估中国社会和文化时还是满怀热情坚持不偏不倚态度毫不动摇的。(正如后记所言,战后遣散归国资料遗失诸多,记忆偏差,文字虽有讹误倒也问题不大,怀抱真诚,读来也是感触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