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读书评论:
  • cicada
    02-11
    不是很喜欢。名为“信任”,整本书的主要变量就一个:家庭纽带和超越家庭的、社群的、自发的关系。福山的信任,说的就是后面那种。
  • 討人厭的字
    07-31
    儒家思想怎样以文化的形式塑造以家族为单位的经济体,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着经济体的模式与运营成本,这些都很有趣。分析文化注定是困难重重且因无法量化而缺乏说服力的,这也是为何古典经济理论能获得大批追随者。即使福山很努力地论证了文化在经济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我也不愿相信理性人假设,阅读时还是在他通过[人无理性习惯的传承]推导出[文化存在,人类并不像经济学家描述的那般自私功利]这一步卡住了。无理性习惯为何不是潜意识功利的结果呢?服从某种文化的符号使个体在群体中得益,反之会受到惩罚,这是必然的。人性是否会趋利避害,而不单纯只是追随习惯,这是一个小小的疑问。很好奇的是,在信任被系统量化的如今,福山所述的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会逐渐弱化吗?
  • 冬之旅
    07-11
    福山的这本书主要分析了信任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大视角的分析,从美、法、德、意、日韩以及华人社会(港台大陆)分别进行了梳理和结构,结合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变迁,给人一种清晰的印象。虽然信任的类型以及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但信任对任何经济体(无论多大多小,甚至是两个人之间的经济交往)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对比描述中的西方各国,对国内的经济环境也很深切的感受,契约精神的缺乏、诚信道德的丧失,威权主义的盛行,家族观念的浓厚等等,不能不说是对目前的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信息的整体不透明,使情况更加扑簌迷离。可以说,如果说要判断一些想去关心的经济问题的实质情况,普通百姓是很难的。信任危机似乎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而法律是双刃剑而且运用成本奇高,不宜轻用,于是人际交往就成畏途。
  • 浊舞
    11-11
    开门见山地给出两个核心观点:丰富的中间组织造就高信任社会,高信任促进大规模企业的诞生。显而易见,依旧是重视文化对经济影响的那一方。观点本身很有见地,但问题在于之后的数百页论述过于零碎、牵强、复制——几乎找不到第二条完整的逻辑链,而只有块状的观点呈现。我觉得书评中很多人认为福山的观点已不适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福山在论述的时候过于强调文化因素了,当然事实上,他并非没有看到制度、政治等原因,正如他在叙述韩国的巨型企业的那样。我更疑虑的是,信任的解释力是否真的那么具有普适性,文化中又是否只有信任值得注目?
  • 厨子
    10-31
    信任,作为一种无价的无形资本,对于当今正处于激烈变革但法治与监管还不完善的中国来说,真的亟待建设。试想一下,倘若你我都生活在一个处处都要小心提防他人行为的国度,我们将会为了原本美好而又简单的生活付出多少不必要的精力与代价
  • mz
    02-20
    解答了长久以来一些疑惑 + 作为假期读物很好读
  • 稻草人
    02-04
    昨天读完,序言不错,没想到社会资本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有意思的关联
  • 与影牵手
    04-25
    ★★★☆这书好,福山就是能把道理舒掠开来。
  • 新新新青年
    04-19
    强烈建议福山先生提高写作水平,特别是在文笔的优美和论证的简约这两个方面。
  • 暗室
    03-02
    和平常一样迷失在福山先生的无限拓展中……对大型企业的成因的论述 是不是过于简化了些 应该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例如国际外交政治之类的
  • Cyniac
    03-06
    福山这本书最大的启发是在经济学理性人的模型之外,需要加入社会文化的考量。信任是一种社会资产,它的累计需要世代的文化滋养。但福山观点的基石,即大型私营企业与社会信任度的高度关联,在书成之后20年的今日中国遭遇了挑战: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可与美国比肩,是否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信任与20年前截然不同?抑或是互联网文化在互联网创业这个局部圈层带来的变革? 更进一步的,技术与文化的交互作用究竟是如何发生,为何工业革命中落后的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克服了福山所言的文化困境而后发居上?区块链会否对社会信任有更深层的改变?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这些问题让人深思,更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