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读书评论:
-
鱼更08-13重复的说教与例子 ,缺乏结构性的陈述,一本注定会被忘却的书。
-
寒露02-29对南非并不了解,对这本想看已久的书,只能说,1.与曼德拉的传记对照看,政治与宗教信仰相携而行;2.“乌班图”令我感慨于非洲人的力量。需要被处理的不是加害者,因为加害者也是种族隔离这一罪恶制度的受害者,最终想要的是加害者把事实勇敢地承认,从而达成宽恕;3.最终指向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只能说甘地,曼德拉,图图,他们使政治成为信仰与艺术,但是现实依然是严峻的未来。
-
伊拉克女孩11-20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
白日梦07-12人性的黑洞。做恶梦的一本书。常常热泪盈眶,常常——1990年2月11日被释入出来前,曼德拉已在监狱度过27个春秋。谁也不能说他不懂得何谓痛苦。他的视力因在采石场做苦役暴露在强光之下而受到严重损伤。一切手段都用上,就为了摧毁他的意志。说这27年纯粹是痛心的浪费并不难:想想他本来可以为南非作出多少贡献啊!但我并不这样认为。这27年和其中的种种苦难是淬炼钢铁、去芜存菁的熔炉。或许没有这种痛苦,他还不能像现在这样激情满怀胸襟博大。痛苦和其它因素一起让他获得了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赋予的权力和威信。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有机会向他或她的追随者表明,他或她的整个事业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而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
果芒果芒果大芒05-27在处罚和遗忘之间还有第三种方式。但和所有的方法一样,实施起来遇到的困难总是很难克服但又充满感动。
-
#暗蓝#07-25一个由冲突到和解“梦想照进现实”的案例,而其解决方式竟然如此简单:当加害者坦白罪行,受害人便会选择宽恕。看似理想得过分,但南非人又的确是依靠这样一种机制,完成了相对平稳的过渡。其中的秘密或许在于,人与人之间,也许永远是依存大于分歧。当忏悔发生,宽恕便不假思索——可如果罪行只会被掩盖,想要宽恕,也无从发生。
-
鬼腳七10-14讲国情就讲国情,前面都挺好的,后面非要以神之名去宣扬解决矛盾的普世方法,就有点瞎扯了。
-
狄俄尼索斯06-26除了审判和回避,原来真的有第三条路,事实证明同样有效,题目点睛了
-
夏树09-10这些人是真正的圣人,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摒除自私自利的秉性,而是真正的为了这个社会,将宽恕仁慈发挥到最大的效用用以建立真正能够维持下去的接近于美好的社会。而反观1949在中国的政党执政后的疯狂报复,真是可以看出来运动领导者能够做成的事区别太大。而这更可以作为之后的借鉴,不能太相信那些充满着疯狂报复欲望的愤怒革命者,即使他们成功也只是能把社会带入一个疯狂的社会。这种人初心便是收到权利欲望的驱使,并不是为了和他不相干的社会屁民;而且他们能够采取的行动,也只是满足自我的私心甚至有时候变态的欲望。南非的圣人,印度的圣人,很可以拿来作为对于事业领导者的借鉴。包括昂山素季。
-
成知默05-032015年第60本:种族隔离、人权侵犯、极端不公、深刻分裂的过去,尊重人权、和平共处、协同发展的未来,南非是受害者的国度,也是幸存者的。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图图大主教与其主持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选择了揭示真相、宽恕罪行、达成和解的第三条道路。这个国家的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宽恕的力量,他们用宽恕疗治创伤、恢复平衡、复原破裂,他们用宽恕了结过去,使未来成为可能。
-
西峰秀色04-09真正的和解,是建立在真相的基础上,建立在加害者对受害者真诚的悔过,而不是被强制的“伪和解”,不是以压制受害者和加害者自愿探讨对历史中所发生的悲剧的言论为代价来换取的强制性“和解”。根据图图大主教的观点,这种强制的虚假和解,只是将双方的分歧深埋,这是火药桶,早晚还会被掘出后爆炸,伤害双方及其后代。
-
电动小马达03-14图图大主教反复强调正义不是惩罚而是恢复,只有宽恕才能有未来。因此他列举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南非人民宽容善良——其实皇皇长篇目的就是稳定。反复用夫妻吵架来类比已经不妥了,还在自序中呼吁中日之间的宽恕?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所维持的和平稳定,有没有其他的真相呢?“我们可以遗忘原谅,但必须知道真相”,《夜的第七章》周杰伦把图图大主教的思想总结的很明白了。
-
宇宙塑胶魔怪03-10看到作者对文革与宽容的描述我简直震惊了,神他妈会原谅文革,黑左真可怕
-
胡桑10-31只有坦诚地揭示过去的痛苦和罪孽,才能走向宽恕(的未来)。
-
Zhuo01-11放弃报复性的正义,实行复元性的正义,升华到宽恕。真正的宽恕使更好的未来成为可能。
-
头被门夹着07-30能以德报怨那是你牛X,但我是凡人,仇必报,恩必还。
-
一生懸命养乐多07-28必须承认,这是建立在作者的大主教身份的基础上,以宗教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出发点写就的,非洲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善良也是宗教宽恕的前提。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的立场以及这一民族的特点,也许会有人认为他们太过”圣母“了,但同时,会这样认为的人,也永远做不到真的的宽恕与放下。十年文革一直没有一次真正的忏悔与原谅,或许会永远成为后人背上的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时间出版的两个版本有不同的评分,是不是代表不同时代的国人价值观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