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悖论
读书评论:
-
鹤见孤山08-17执着于性善论或者性恶论,会使人滑向偏见的误区。
-
请叫额聂小仙儿08-21用科学探究人性善恶本源
-
心若无涯08-21人性的悖论是一种必然,这是我们的祖先选择的结果。
-
哆啦大胖08-21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作者指出,人性之中不存在所谓的性本善和性本恶,善和恶总是共存在一起,只不过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组合和配比方式。所谓的人性悖论,其实质是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而言,我们的反应性暴力程度低,主动性暴力程度高。而这和人类漫长的进化有关。第一部分,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故事。倭黑猩猩相对黑猩猩而言要更为温顺,它们的温顺来自它们的自我驯化。在这种驯化中,雌性倭黑猩猩组成的联盟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它们不断压制雄性的暴力,将温顺刻进了它们的基因。第二部分,人类自我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处决机制的建立是关键,它使得在群体内部处于劣势的一方,有机会联合起来,通过合谋、偷袭等方式,处决欺凌他人的暴君。所以,一个讽刺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结论是,人类的美德可能是由人类最极端的暴力促成的。
-
CallMeWilliam07-15看书名以为是心理学、脑科学一类的著作,但通篇都是人类学的研究报告。其次,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大段的人类学内容以一种逻辑松散的方式排列在一起,读起来有点费劲
-
枢木青鸟07-03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区分很有意思;分析联盟性主动攻击在战争中的作用机制也很新颖。最后一章特别阐述应当警惕“降低人类有组织地实施暴力的能力”。“从黑暗中走出来的物种,看清了自己的本质,在巨大的、几乎没有生命力的宇宙中闪烁着精神的光芒。”
-
Matt12-16人的两个反应系统:被动与主动,前者代表原始冲动,后者代表理性思考。人是自我驯化的动物,这种驯化从压抑被动反应开始,延长幼态。同时主动反应不断被强化,作者认为这是经由男性群体联盟合谋处决暴君形成,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进化。虽然后半部书论证有些跳跃,但总体上从古人类、灵长类研究佐证,还算得上逻辑严密,足以说服人。
-
丁拾贰12-18评分这么低,看完觉得还可以。
-
Glassy-bluee12-11人,真是简单又复杂,充满矛盾的生物啊
-
明哥10-19解说人性善良和残暴的悖论分析,从基因和人文进化的角度解释其悖论。善良的人团结一起,通过“死刑”消除暴击,而一群人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又很残忍,一个人善良,一群人残忍。【听】
-
有幸09-28感觉这个书翻译得有些问题,看得吃力,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比起来相去甚远,但是长了点知识是有的。囫囵吞枣,马马虎虎。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精神病与杏仁核有关。活跃度很低,对同情和恐惧的环境,有较低的情绪反应。杏仁核活跃度的低下可能是一些人缺乏恐惧和同理心的原因,并有助于解释这些人为何容易实施主动性攻击。副作用偏见,反对制造伤害。几乎所有的不公正行为都源于联盟 式主动性攻击。如果我们继续改善社会保护措施,受损程度会继续消 退。但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诉诸极端势力可能会带来的惊人潜 力。
-
自由的心11-02人性的善良与邪恶,来自进化和选择,不过本书逻辑似乎不大清晰,有些地方嫌冗长。
-
呼噜斯基10-07人类对自己人平和,对社群外部成员暴力。这是自我驯化的结果。自我驯化的最重要手段是死刑。推测过多,证据不够强。但很有启发。
-
土豆咖喱10-03我觉得前面作者是想好好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的,后面怎么越来越松散了,松散得像跑题?所以,都没有把问题好好说清楚呀……
-
半仙儿10-02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说:“人性无善无恶”;卢梭说:“人在自然状态下,其天性是善良的”;叔本华说:“由于生存意欲越来越历害地感受到生存中没完没了的痛苦折磨,所以它就试图通过在别人身上制造痛苦来减轻自己的苦痛”;洛克说:“人生下来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现代科学说:“自我训化的动物性就是人性”。
-
光音镇09-22人类暴力行为分为两类:反应性攻击倾向(感性的,被挑衅和刺激后的愤怒暴力行为 酒吧打架等)和主动性攻击倾向(理性的,有计划有预谋的 谋杀等),肉食动物和黑猩猩二者都很高。而人类反应性攻击倾向极低,面对挑衅和刺激有着极高的宽容度和忍耐力,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着温顺的美德。与此同时,人类的主动性攻击倾向是地球上最高的,常常有计划的进行暴力行为(如战争、集中营等)。这一结果是人类(智人)经过20-30万年,1.2万代的自我驯化得到的,这种自我驯化并没有结束,仍在继续。
-
祝羽捷06-19作为混合体的人类,没有全善也没有全恶,我们的自我驯化偶然间习得,无非是为了一个更加和平的生存空间。读这本书让我搞懂了“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差别,这本书也能从动物性中剖析父权制的建构。
-
私享史08-16一本跨学科材料繁杂且各章之间缺乏逻辑关联的科普堆砌物,最后四章尤其发散,比如突然抛出同性恋科普更像是为了吸引眼球(虽然立场很正)。译者缺乏科学背景,比如“实验”全被译作“试验”、“睾酮”译作“睾丸雄激素”、原文PET scan被改成了子虚乌有的PET-CT,还有一些语义不通的明显错译和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生硬直译恐怕对不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的头衔;编辑也没用心润色加工,有些地方断句都不对。所以我真的很好奇,中信一方面高价抢这类畅销书的版权,另一方面又不肯在翻译上投入精力,编辑对书的定位不清,内容提炼也很浅薄,最后落得口碑销量都平平,名利双不收,那到底图什么呢?是洗钱吗?还是抱着“虽然我不会好好做书,但也决不把机会留给你们”心态的同行倾扎?希望贵社能抱着对书籍和知识最基本的尊重来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