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望乡

读书评论:
  • 离离原上野
    04-07
    内容比较简单,内容多是对以往政策的回顾、目前政策的介绍,少有对隐患的批判。尤其是第四章第二节中对上海基层治理策略优点的介绍,在2022年3月至4月上海疫情防控表现面前显得可笑。
  • 天人五衰
    05-05
    真正有见地、有干货的只有第一和第五讲,中间三章基本就是调研报告、读书心得和政府研究课题报告的缝合了
  • 你找到对象了么
    12-12
    情怀不能当饭吃,乡愁不能改变现实。城市中的青年人应该多接触农村、了解农民,去做社会调查、做志愿服务、做教育、做投资。农村的改变和进步需要外力的注入,而不是决绝的逃遁。
  • 小树哥
    12-11
    还是很不错的,有些文章比较晦涩,感觉没有讲清楚
  • ⚡️
    10-12
    看书名基本知道内容,看目录基本了解进路,从乡村现状起笔,渐次抵达城乡关系——土地(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基层治理(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难题)——接受二元论的新统分模式(城乡问题的几种可能),脉络清晰,内容翔实,更难能可贵的是提供了一种关于调研的方法论。基层调研作为一种既基本又重要的研究模式,滥觞已久,但现在看来调研本身却常常表现为一种脱离理论指导的样板实践,甚而陷入“非理性僭越”和“臆想独断”的可笑境地。既受启发,也感到惭愧。
  • keep dreamer
    10-13
    打不了满分就给四星吧,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可阻挡,我也推崇规模经济
  • 白云苍狗
    09-20
    自序写的不错,前三讲可以,后两讲类似于读政务新闻,理论不够,故事过多而不深入。总结,算一本良心书,拓宽了知识面。
  • 孤寂中原
    11-25
    原来有那么多明白人,还在关注三农,理解、实践、调查、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见解。原来上海有十多个郊县,上海也是有农业,并在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新农民农业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投入。真心的希望,重视农业,从农业发展视角,不只是资本和固有思维歧视,让农业真正健康,地有人中,农人有地中,地不能被资本流转成房地产。
  • 姜锦荣
    11-22
    1.为什么青年人要了解农村,多去基层跑?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朋友。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包括我们“80后”这一代人,一个普遍问题是间接经验发达,直接经验欠缺。就是说,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和许多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并不比我们的上一辈人更多。为了防范枯坐书斋所形成的理性僭越与独断,防止将知识人的一孔之见强加于人,必须尊重现实的多样性,必须在理论与现实的往返中,明晰问题意识,提高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2.了解农村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过去,我们从哪里来。3.有些地方的论据不够充分,有些表述过于学术,有些又没那么深刻。
  • TDK
    11-13
    写了一年余报告的感受就是,调研就是最管用的东西,调研过后写东西就是既简单又有内容,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逻辑通畅,实事求是,一切二手资料和桌面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意义的反复。遗憾在学校的时候没选过东勃老师的课,有机会还想跟他讨论一下关于温铁军的观点再讨个签名。
  • kya
    12-30
    有助于了解一下城郊农民;作者开的木工坊公众号值得关注
  • 超级懒的小周
    03-15
    初看感觉还不错,但是越看到后面,越不想细看了对未来的乐观,对危机的忽视,对农民过高的期望以及对基层组织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海不具有任何代表性与可重复性,松江家庭农村在全国不具有现实的推广可能性(现阶段)。这本书后面不应冠以“田野中国五讲”而应该是“郊区农业五讲”,真正的田野农业,远比这本书里面写的复杂,本书对农村经济的残酷性没有任何描述,但是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我来看,现实的农村有太多的不足。基层组织的不作为,农民的短视与逐利,资本的掠夺,辅助生产材料价格的提升与粮食售卖价格的多年缓慢提升,还有补贴的难以落实都是应该直面的问题
  • 一棵树
    02-09
    有点松垮,固定观察点数据用的不到位,调研似乎不充分,想挖的东西没挖深。
  • mint
    03-12
    感觉内容相对比较零散,对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部分印象比较深刻。如书名所述“在城望乡”,书中案例均为与大城市(比如上海)紧密连接的乡村,对于离大城市更加遥远的乡村,还并没有望到,所以感觉跟我在四川乡村看到的不少状况还是有一些出入,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乡村生活生产状况,想必对不少“城里人”来说也是思想上很大的冲击了吧,还是值得更多人了解一下的。
  • 晓林子悦
    03-29
    曹东勃的研究既有学术的功底,也没有脱离鲜活的经验事实,在论述的过程里,注意将个体农民的生活与村庄生活联系起来,将农民背后的解释系统揭示出来。他对农村有着切身的亲近与敏锐的感知,这样的社会学调查和写作,既有理论指导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者融入社会、学以致用的积极尝试。
  • 原应叹息
    06-11
    雖然作者的水平有限,然而如果不考慮相對枯燥的數據,大部分內容對於普通非專業讀者來說倒還算是不錯的知識擴展。
  • 别梦留痕
    05-07
    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视角确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看清问题,但前提是要了解各学科的研究局限性,也就是单一视角的边界,用其他不同的视角弥补其不足,扩展其研究视野……但如果用跨学科‘理论’作为工具掩饰研究的不足,……这就……可能是当下学术界所常见的遗憾。
  • 江海一蓑翁
    01-26
    上海财经大学青年学者曹东勃关于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最新力著。就个人看来,本书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问题意识浓厚,全书以五讲的形式展开,聚焦土地、治理等“三农”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言之有物的论述;二是实践导向突出,所有论述,都基于作者深入而扎实的田野调查展开,尽管不乏理论关照,但相关理论分析,都切实以乡村实际与现实实践为检验,真正体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三是城乡视角融合,作者一改当下学界过于追求分科化,往往将城市研究和乡村研究割裂开来的窠臼,如书名“在城望乡”一般,理清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互动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脉络;四是选取史料独特,作者不只具有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将陈云等新中国领导人的相关文献,作为重要材料运用,其置身于中国主流政治语境,探求“三农”问题的努力,让人敬佩。
  • 秦慕周
    01-24
    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特别是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城市求学七八年,但工作经历却都在新疆西藏。这种分裂的经验给我格外的撕裂体会,但也着实丰富和增厚一些人生经历,读木匠这本书,很多经历都重新置于理论之中,无处安放的体验被置于理论框架中重新审视,自有不一样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