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读书评论:
-
哼哼.floweray03-21装逼点说,阿列克谢耶维奇应该是近些年诺贝尔中读得最多的,原因有三:一,年岁渐长,更偏爱非虚构文学(尤其是纪实文学)的真实感,想逐步远离雕章镂句带来的蝶化庄生。二,年岁渐长,对苏联这个曾经傲睨自若,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越发感兴趣,想从其华屋秋墟中找寻雪泥鸿爪,从似曾相识中看到或许可能。三,多以女性为原点,能更多从另一个视角触及到世界的画面。总结,一个无法善待女性的国度是丑恶的。一段无法平等对待女性的历史,终归是残缺的。不然,你们都是从那出来的?
-
与影牵手10-23★★★☆抢鲜买了看的,我得承认,报告文学的特点体现的很淋漓,可读性也许没那么高,但是带给人的思考厉害,说了这么多,总体而言阿娃不是我的菜,还有的二本等特价收全了。
-
慕小雨03-01战争中没有性别,作为女性那一点点的不同也要被抹杀,战场上只需要战士。第一次看描写战争的书籍,吕宁思翻译的也很到位。哭着看完的。
-
苍崖云树03-01感谢上帝,这个世界有母亲和女儿的纽带。
-
烟斗客甲12-25女性不仅承担医护任务,很多还是真正的战士,尽管在最初时无法让指挥官这样认为,战后他们往往不愿意回忆那种艰辛和残酷。女性特有的爱美和同情心转化为勇敢和坚韧,但战后被忽视很多女兵孤老终身。看得到低飞的德国飞行员残暴可怖的笑容和英俊的脸庞。战地女护士感觉世上没有完整的男人了。女兵看见冰河里冻在一起的苏德士兵的尸体。用牙齿咬下伤员的烂胳臂代替器械。堆成黑山的血污棉衣裤。用树枝卷头发。上澡堂和厕所被误解为男人。怕失去长腿怕死得难看。女兵队伍留下红色痕迹让后面男兵队伍跟上。战地小屋接生婴儿取了女兵的名字安娜。目睹街道上接吻时被德军枪杀的犹太少年少女。陪伴牺牲的丈夫回家乡埋葬爱情。到战壕寻夫共同作战遗腹子和孙子都叫瓦西里。女游击队员的母亲两年一直被德军顶在队前。宁自摔死婴儿也不要被枪杀而死。父亲抱儿去集合
-
忘川03-02我们必须经过一次次阅读,接近真相,将过往课本中的、主义中的、乌托邦中的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击碎,让平凡的人,真实的人生浮出水面,哪怕它是琐碎的、不美的、撕裂的。
-
流沙陷06-15俄文书名《战争中没有女性》显然更好,作者的一系列战争纪实口述作品完全值得起一枚诺贝尔和平奖。作者说“我在倾听痛苦……痛苦是人生走过的证据。再没有其他证据了,我也不相信再有任何证据……我把苦难作为与生命奥秘有直接联系的最高信息形式,苦难直接联系着生命的奥秘。所有的俄罗斯文学都是关于苦难的,俄罗斯文学写痛苦远远多于爱情。她们对我所讲的痛苦就更多了。”
-
wizard04-11这么多人翻来覆去唠叨一些重复的感情,重复的经历,这样也行吗
-
Weixi07-25阿列克谢耶维奇大部分书的缺陷是,随着阅读,读者听到了一个个新故事,但故事之间是平行的讲述,没有发展与递进,也不像一些口述史一样具备时间性,因此读完和读一半收获是差不多的。
-
S12-13“在绝对男性的世界里,女性站稳并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后,却为什么不能捍卫自己的历史,不能捍卫自己的话语与情感?就是因为她们不相信自己,整个世界对于我们女人还是有所隐瞒的。女性的战争仍旧没有为人所知。。。。。。”好喜欢这样的题材,从女性的角度来挖掘被历史遮盖的过去,新时代我们要捍卫自己的权利,不仅仅是结婚生子,女性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话语权,以及让世界承认全人类女性的历史。
-
bird11-08书名完全违背译者意愿,不过还算留有一抹底蕴。每个民族都该留下几本这样的口述史,那苦难的承担者莫不是小人物的。视角落在十五六岁奔赴前线变成男人的女兵身上,战争的固有印象突然变了。历史常拿胜败做一种定论,她们的故事便是被一样无理智的国家翻到尘埃的嗟叹。她们还仰望爱情,奢求保留美貌。战争结束,死亡的黑手却更巨大笼罩着他们。“子弹是傻瓜,命运是凶手”“。人不可能有两颗心,一颗为恨,一颗为爱。我永远在想的是,如何保护我的那颗心。”蓦然又想起天朝“小兵张嘎”似的主旋律。
-
novich10-11原作名字直译叫做《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译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译本为《战争中没有女性》,如今的新修订译本却改成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译本标题的品格真是掉得够厉害的,强调“女兵 - 女人”,一股子挑情贩卖的味道,有点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