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族

读书评论:
  • 萌新小慢
    04-10
    新清史梳理之作。过分夸大于前朝的差异性,现代民族性认识以及内亚征服论。1.为了抵制不断发展的汉民族主义认同意识,20世界的满族也形成了一种近代民族认同的意识。2.满族认同不基于语言,一如英美例。3.清初的满语军事用途与加密特性。4.贵族在官僚系统超然而强力的组织作用(以宗室为例,在清初末的辅政大臣制度)5.蒙藏的特殊应对论,针对萨满教传统身份认同,针对藏传佛教的天授正义(唐时不乏此事,硬贴西欧教皇背书那一套)。
  • y
    04-05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确实相比于先代的权力枢纽设计有很大不同。how to think about the nature of "QII"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 奶茶救我兔命
    09-17
    第七章真是看的云里雾里头疼不已。附录和参考差不多占据了1/3篇幅。
  • 百器徒然
    12-02
    旧版当年读了,新版重读,看法大体不变。作为框架而言,《清代宫廷社会史》涉及的方面很全,婚丧嫁娶、礼仪宗教,广度没得说,但是论述的深度就大打折扣了,罗友枝连孝庄去世的年份都能搞错,所引用的多为二手资料,像《清代名人传略》这样错漏百出的史料出镜率实在太高,而且罗友枝的满语水准到底多高,还是个问号。汉化与否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值得争论,作为小族临大国的典范,清代统治者必须在获取主体民族民心的同时保持自身民族特点,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就是非汉族如何统治汉族为主体的国家。所谓“清朝之所以成功,原因正在于它不是汉族王朝”毫无说服力,清朝统治汉族的一套和之前的王朝并无本质不同,唯一的差别就是民族特色,这和汉化并不矛盾。全书最有价值的,或许就是视角和问题意识了。
  • Aviva
    12-10
    看外国人写的中国史,总觉得隔着一层,缺点味儿。
  • 田登作郡
    11-17
    一个有趣的现象,本书只要提到与所谓“汉族王朝”的对比,指的一定是明朝。作者对明以前的王朝显然缺乏基本的认知,哪怕对辽、金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级别的理解。 PS.作者不断地强调清朝与传统汉族王朝的差异,虽有过于刻意了,但对我们以往只强调清朝的“汉化”(包括辽金)论调是一种很好的警示。
  • 菲利普
    03-29
    思路和结构非常清晰,用了很多二手文献,导论色彩比研究更浓。持论基本公允,最后结论部分稍微有点过。另外,皇帝祭孔甚至去曲阜祭拜等事一句未提,不知是否是有意忽略?
  • 韧勉
    11-26
    清朝推动了中国多民族和多文化的融合,使中国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论断也许是对的,但它是清朝出于各种不同目的而采取的政策和行动所造成的出人意料的结果。关于宫廷行政管理事务的档案材料显示,清朝皇帝奉行的是旨在扩大他们的个人权威和权力的政策。为解决如何统治一个多民族帝国的问题,清初诸帝的统治术遵循的是以前的非汉族朝代的路子。清朝的成功之处也许在于为包括中原和内亚地区在内的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领土基础,但这样一个政治实体绝非清朝统治者的目标。清朝之所以成功,原因正在于它不是汉族王朝。清朝的政策在许多方面恰恰与汉族统治王朝的政策相反。清朝统治者把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分别开来,依靠一套让不同群体互相监督的政策来施行统治。在更多施惠于皇亲国戚,清朝皇帝也有办法保证这些皇亲国戚不对皇帝的权威提出挑战。
  • 笑望江湖
    01-11
    西方“新清史”领域的翘楚之作,人称海外“清史四书”之一,作者罗友枝在1976年角逐美国亚洲学会会长时曾战胜过余英时,确实颇具学术功底,内容博大精深,首先立场就特别客观理性,不溢美不贬损,在平实中见惊奇,抛开以往国内外的“中原视角”,只从清代原始资料入手(作者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极为扎实),全面展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陌生的辫子宫廷:帝王心术深不可测,对恪守关外满族部落的特性极为顽固和用心良苦,同时兼具内亚与游牧性质,对汉族融合相当排斥和警觉,只在极少领域利用中原儒家(为笼络人心而已,换句话说辫子大帝没有以往国产电视剧的那样“汉化”),文笔质朴,信息量巨大,有很多内容可充分领悟到满清统治者独具匠心的幽深统治术
  • 晓林子悦
    08-13
    史料搜集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史料不翔实,则解读不到位;解读不到位,则结论不靠谱。本书之所以堪称“里程碑著作”,首先在于作者爬梳抉剔史料的能力,“首次公开海量奏报、谕旨诏书等清代档案及内务府的一手资料”,内容涵盖整个朝代的制度、结构、礼仪等运作及相应的人物事迹;其次在于作者在翔实史料基础上的敏锐的洞察能力,清朝统治的特点,极其讲究尊卑体统、上下礼仪,诸般事宜皆有秩序,循分遵行,不容僭越。在一般习见的历史观点里,常认为清统治的成功是由于统治者汉化程度与多民族的策略,而作者认为,清朝之所以成功,恰恰在于从这些资料中表现出的,他们对于保持独特的满族文化身份的强烈而持久的冲动。对于清王朝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这种解释,涉及民族认同与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意识,富有挑战性,值得商榷探讨。
  • 无善无恶
    05-23
    按照我们对清朝皇室研究的成果,这本书显得简单,简化到我们可以不屑一顾。站在统治者立场,任何根据统治区域内各个族群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的政治和文化措施,是统治者最起码的义务,不然如何统治几百年?而是不是“汉化”根本不是问题,只要统治集团坚持故有的生活习惯,文字,书写和保持隔离的居住政策,就不能被认为“被化”。清朝的统治者,在满汉蒙维吾尔和其它民族人数中比例,女真人才是真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统治多数民族时,必须采取的姿态就是要显示与多数民族的亲和力,以显示其统治合法性。亚历山大大帝在波斯如此,凯撒在埃及如此,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如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也如此。说的好听的,就是宽容。清朝不被汉化的强烈表达就是严格执行对汉人“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这个政策在任何别的区域就没有严格执行过。
  • 隐清
    08-05
    大清宫廷的皇族生活和家族政治,以及满汉蒙藏多元文化融合的政治和礼仪实践,从满文老档中重新发现满清一代对内亚传统的坚持和对传统汉文化的叛离。满洲皇族为统治核心,八旗为基础的旗民隔离,重国语骑射,不废萨满之私祭;忠君孝道、祭祖祭天尊孔,以儒术仁德治国;联姻蒙古,册封活佛,尊奉藏传佛教;集皇帝、大汗、菩萨转世于一身,民族各依其俗、分而治之。并严格管理贵族、汉臣、后妃、宫奴而加强服从,达到了帝国集权统治的巅峰。罗友枝这本早期新清史大作体系虽广博但失之较浅显琐碎,期待《The Manchu Way》《China Marches West》《Eurasian Crossroads》这些名著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