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课
读书评论:
-
铲铲06-06作者是有才气的,但是这本书本身太致郁了,导致我一个月都没有办法看完或者看别的书,好像所有的苦难都压在这本书里,没有一丝希望。
-
劈头士》睁木11-11已购。多数篇幅都不大,偶有稍长的。一篇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片段,整本书就是众生相,浮生相,像在为这些显得边缘与底层的人物立传或留影。没有什么刨根究底地深挖,就是让人看见现实,能看见就不容易了。。。
-
空降小尼玛11-20很棒的纪实文学,里面分生死两章,我分两次看完,生是坚强的生,死则是意外或是病死。里面描述了各种各样令我深刻的小人物,比如不做浪荡子里面的少年,有娃子,学日语的三三,阿鲁阿牛的父亲,流浪者老史,太多太多
-
红布05-26纪实角度看,不够尖锐。散文角度看,白描欠点功夫。三星半
-
keke12-16为什么袁凌的书和名字都不如何伟响亮呢,同样在记录时代、书写中国,袁凌的笔触和眼光要深邃的多,在那些被聚光灯关遗忘的角落,那些不曾有人修饰的剧本在日复一日上演着,那些被时代的洪流冲挤到岸边的人竭尽全力,想把最后一丝微弱的呼吸延续下去,却不得不在循环往复的困顿中渐渐麻木。站在生命的尽头眺望,这些人的一生是混沌的一生,活着便是生命的全部,联想不到意义,意义这样的词遥远而沉重。所以这本书也是沉甸甸的,重到相比活着本身,自己的灵魂、那些虚无缥缈的骄傲、那些自以为是的追求,统统轻佻又浅薄。
-
思蕾12-08冲着袁凌买的,和青苔不会消失比逊色一些。可能因为篇幅的缘故?感觉每篇内容似乎都是太说透,还差点就被拉进去了,结果没有了。记者这种职业想来也真是纠结。看到最多无奈痛苦压迫的是他们,看到最多平淡幸福荣耀的也是他们。公众号有篇文提到,网友留言上译怎么老出致郁的纪实内容。我想,没有无意义的致郁,对我来说阅读致郁的目的是睁开眼睛看看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很多无奈痛苦肮脏的一面。经历美好的时候感谢美好,经历无奈痛苦的时候不屈服于痛苦,不过度悲天悯人,也不擅自怨天尤人。认认真真活着,享受幸福,和痛苦并存,争取在最后的时刻可以坦然而不哀怨,知足而不愤恨。
-
鹤-望蓝11-03此前读过作者的《寂静的孩子》,以纪实描述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到译文纪实系列里这本有关国内的必然要读下。这本书以“生”和“死”两个部分构成,记录的都是普通小人物的人生,以完全纪实的笔触道来。芸芸众生,众生皆苦,命运充满残酷与苦意,在读着这些故事时想到从小在农村和底层感受到的一切。患病的,出家的,疯癫的,离经叛道的,消隐于时代的,边缘而陌生,却是时代之下每一张真切的面孔。直面他们的命运也是在面对自我,活着并没有好到哪里,死亡更是沉重。甚至很多故事如此波澜不惊,正如一些命运的消逝无痕,在非虚构的写作下,记录完成记录本身的意义。人生海海,我穿过人潮汹涌,并不能轻易地只是路过。
-
葡萄11-08浮光掠影,这纸上的苦难太浅薄,不过皮肉。
-
豆友20340059511-09远往后看约烦躁,不知道记者经历的人生是不是格外戏剧
-
渡边12-16写底层的苦难,无名者的生死,可惜文章太过短碎,浅触辄止。
-
江海一蓑翁10-26调查记者出身的非虚构作家袁凌的新书,也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品牌丛书——“译文纪实”系列推出的第一部国内原创著作。跟袁凌之前的非虚构作品类似,他在本书当中,仍然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各地的那些普通人身上。他们或忍受病痛的折磨,或体验生存的艰难,或遭受时代的边缘化,或经历宿命般的沉沦。袁凌用他冷静、精准而又带有人文温情的笔法,记录下这些不为媒体关注、不为舆论聚焦、不为世俗议论的“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死瞬间,以平视而极度坦诚的视角,来为他们立传——这种正视和描绘生活阴暗面的勇气,以及一以贯之的草根平民立场,都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五星推荐。
-
apricot01-22有些后悔他在昆明的分享没细听,忽左忽右那一期特别好。为袁凌与“生老病死”的频繁相遇所震撼,其中对人生病、衰老、弥留、死亡等不同身体状态的描写不动声色,又出人意料地细致。坦诚地记录,用情绪细密的写作让读者看见了裂缝深处的人。
-
晓林子悦12-18两头不靠。既不够文学,也不够纪实。漂的状态。
-
Eva12-05人确实生来就有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生死课。但无论如何努力去学去体会,我们都无法坦然从容面对生死。法拉奇说,作家是要帮助别人在黑暗中、在烟雾中看得更清楚。本书作者袁凌确实写下了这些平凡人的生死。这些平凡人真的太平凡了,若是没有记录下来,那么可能他们活过的痕迹随着肉身的死去消逝而被不久时日抹去殆尽。『活』的篇章里,他们生来不易,活着艰难,看着没有未来。『死』的章节里,我读到了稀少的活气,像是尘肺病人病床里最后一瓶氧气。若是拔了氧气,病人就得死。那种感觉是陷在沼泽里拔不出脚,而不是几秒内俯冲坠落感。我们读着这些故事,了解这光亮背后的黑暗。或许我们也能凭着书纪念他们,把黑暗转个面,透出些光亮,捕捉它们。
-
clamp711-11不该是译文纪实的水平啊...这散文集啊是
-
那希索斯11-05袁老师的好,在于全都是白描。我也说一个我在底层看到的家庭,夫妻俩生了3个儿子,男人是精神残疾,3个儿子1个肢体残、1个多重残、只有1个正常人,多重残的儿子买了个媳妇,媳妇是精神残,2015到现在,5年生了3个孩子,大孩子上了学,成绩不好,有些自闭。男人年轻的时候做的贩卖人口的生意,旁人提起来,只说是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