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已死
读书评论:
-
找不到你09-25非常喜欢,建议半本背诵的程度。读后很想加入一个这样的社群,思来想去,只有大学时候的社团与之类似,但因一个爱好相聚只是共同举办活动也未必代表其余方面的守望相助。此前不论经济学意义还是个人生活都是“自力更生”的心态,近期有所改观,但碍于生活中要么是原子化状态,要么身处威权组织。囿于个人生活经验,对别人的主动帮助也仅限于每月十元的春蕾计划捐赠。如何助人,如何有建设性地改良生活,如何寻求甚至建立这样的社群组织,是之后的思考。
-
溺水之咸09-25考虑作者之前写过一本《资本主义的未来》,这本书也可以叫“社群主义:后资本主义政治”,跟资本主义的未来的观点非常像,只是加了很多新的材料,基本观点我还是蛮认同的,因为这两年我也发现社群、归属感、社交需求几乎是跟饮食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而不像是马洛斯需求理论里比饮食睡觉优先级低的需求——归属感、意义这种东西,对活着跟吃饭一样重要
-
张小唯09-23是读后【感】,不是点评分。本书论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社群主义,到战后社群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变,及个人主义在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疫情种种原因下的没落。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get新的理论知识:如唯能主义,全球救世主义~作者虽放眼全球,支撑论点的论据大范围集中在欧洲,且主要以英国为典型叙述。没啥见识的我,对异国政体共情度有限。恕我没文化,叙述的割裂性影响了阅读流畅性和整体提溜起来领悟主旨的痛快劲儿。因为没文化,就不提供虽然我不懂但大为震撼服务。只实话实说当下阅读感受:三星半。一般。
-
虾米09-21批判极端个人主义。当作者(不知哪一个)说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物质问题的“洞察力”没有超越布卢姆斯伯里的边界时,我为其苛刻叫好。委实,伍尔夫嘲笑老百姓痴迷“永久产权”所呈现的道德优越感犯了大错,后来的工党因此而最终把传统的工人阶级票仓输给了保守党。这就是作者所指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一个表现:唯能体制。除此之外的表现还有:表现式个人主义、占有式个人主义及其鼓吹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它们的共同点是贬损集体以拔高自己,割裂个体与周边群体的互动联系,把市场沦为个人利益交换的单一平台。它们的危害是协商式政治为权利话语、行动主义和身份政治所侵蚀,企业和市场彻底蜕变为逐利工具。作者的目的是把被忽视的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重新打捞上来,以社群主义的多元共识以抵抗个人主义,挽救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
-
Yyy09-21书中内容很新,梳理了这几年愈演愈烈的西方社会撕裂困境和其背后所支撑的个人主义逻辑。只是重复申明个人的权利,本身就不承诺能诞生共识, 而大政府掌控一切的方向,现实中能走多远,人们的生活有多幸福也有鲜明的对照。最后扣到社群主义上,呼唤的一种具体的参与,一种在场的认知。只是,不由得觉得对于剥离了一切社会自治的地区来说或许有些奢望,而且作者是站在个人主义的成果上去反思的,不能排除在一些时候,弱势群体只能依靠宣传,发声等“情绪化”的手段,数量的逻辑实在是仍具有相当的力量。作者诉说的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理想形态,而克服现实的荆棘则需要超乎想象的沟通耐心和智性包容。
-
比远方更远09-20鞭辟入里,丝丝入扣!Collier再度基于精微的现实观察,细刻鲜活的政治场景,为社群的价值回归正名(后半部分尤其酣畅)!“现代性将我们抛入了一个我们无法全面理解的世界”,这样的组织生态或能更好地整合“隐性知识”、平衡“局部权利”、辨析“虚假喧嚣”、凸显“共同愿景”,进而把握“终结”后的多种转折……
-
东林皆石09-191、问题:“政界与商界的领袖们刚愎自用,过度信奉借助模型来理解世界,同时个人主义的崛起削弱社会为共同目标合作的能力。领导者坚信自己知道该做什么,同时不相信人民,认为人民会因为过于自私而拒绝合作,因此依赖于审查监督挂钩的激励政策,导致自主权与驱动力消失”2、贪婪已死:“金融危机和新冠大流行彻底改变了一切。傲慢的“经济人”概念破产,人类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应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不平等日益加深、个人主义走向极端,社会陷入严重撕裂,由贪婪精神开辟的进取道路走入死胡同”3、社群主义:“人的本性赋予了我们相互影响和共情的独特能力。在复杂的现代世界中,相互依存能力使我们繁荣。健康的社会是由相互的善意、义务感以及协作共事维持起来的庞大网络,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个体、公司、地方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之间”
-
暗室11-30虽然很同意作者的观点,但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贪婪从没有死 只是作者很善良的祈祷他死罢了。或许,从贪婪死亡之重生出来的,仍然是贪婪。
-
拧一拧11-28本周睡眠读物,关于个人主义社会的论述不错,但社群就是解药吗?我看没那么简单
-
x1011-17白男嘴脸恶心,写的也垃圾
-
夕颜11-15补记夕颜小号09/06。唯能主义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结合,经济上唯利是图,政治派系与社群割裂。作者以英国战后工党主导福利社会崩溃为例:职业教育项目繁多无效,城市政治精英集中于伦敦,地方治理能力差;儿童寄养制度审核过于严格,没有形成类似德国多城市多产业群;曾经覆盖一半国民养老金制度与富豪高达80%多税制都已不复存在。问题多多,近乎无解。
-
西峰秀色11-18作者基于对英国不遗余力地吐槽来展开讨论。知识点丰富而生动。“隐性知识”,放权于地方,对集权的评价,都有启发。
-
默小奥11-11上层建筑眼中的风景是怎样的?到这本书中来看一看,果然,世界本就是如此辩证的。本书充满发散思维的力量,其核心观点可谓是积极阳光向上,满满当当的人类大爱;在这个过于黯淡的“节骨眼”上,我要谢谢本书作者们带给我的些许慰藉。
-
尤里卡11-12保罗·科利尔和约翰·凯既是经济学家,又是社群主义者,两位作者通过《贪婪已死》所要探讨的正是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关系,而中心论点则在于“调和社群和经济”。作为一对对偶概念,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指向迥然有异的政治表达、经济主张和文化观念,而在经济大衰退、新冠大流行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指出了人类的交往模式和思想认知应从个人主义转向社群主义,从而应对政治、商业、卫生等领域业已出现的危机或者潜在的威胁。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将人类定义为社会动物,并说那些能够做到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人要么是野兽,要么是神。无论从动物学的角度还是神话学的角度,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两者。但至于这到底是不是打开当今世界问题的一把钥匙,归根到底还只停留在作者的理论层面,至少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检验,因此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
安提戈涅08-16大量共时话题的引入,以及对英国乃至全球当下处境案例的陈列,都让本书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因为我自己的立场更偏向于社群主义,所以也会很自然地接受并欣赏作者的论述,但如果是一个作者反复批评的“经济人”、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来阅读本书,他或者她会被说服吗?在麦金泰尔、查尔斯·泰勒、桑德尔等人更偏伦理学的视角之外,科利尔又引入了经济学与当代政治制度的视角,从私有财产与权利角度再次对个人主义的历史生成语境发出质询。对亚当斯密作品中被遗忘部分——“屠夫首先是一个有着多重义务的人,其次才是屠夫”——的补充与还原非常地道。实际上,本书也是从学术传统的角度讨论社群主义时更令人觉出风格的清晰、理性与从容,到了给现实英国开药方的部分,就有点简单、杂芜和理想主义色彩了。
-
囧之女神daisy10-16三星都勉强。也不是没有洞见,但本书的讲述方式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开局宏大,给结尾的建议又细如发丝(还基本只针对英国,导致严重削弱了本书的普适阅读价值),从高到低,从粗到细,中间缺乏有效的逐层过渡,推导也很粗暴。我赞同其中部分观点是因为看之前就已经赞同这些,并不是看完这本书后被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