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十讲
读书评论:
-
鱼子敏05-14一口气读完,能懂能悟,透似非透。
-
阿九啊04-28两周读毕是书,朱先生虽言语较为激烈,但结合他本人以及身边师友的经历与社会变迁等因素来看,也可以理解。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恰恰在于大量看似吐槽的论证,特别是治清学史者,可以从中找到不少的研究题目,比如清代学术史上正统和异端问题、方东树《汉学商兑》对晚清今文学运动的影响、清代汉学家大多德行有亏背后的文化史意义等,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邓志峰老师、张循老师等前期的研究,也能明显看到朱先生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朱先生对钱大昕、王念孙和皮锡瑞评价颇高,实属难得。最后“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虽不无讨论之处,但确实有指点门径之功。
-
竹吾06-27很好的入门著作,平易而有温度。虽然整本书为著者一系列单篇文章的集合,结构较为散乱,且部分章节言辞可能略显激烈,但对于经学史上诸多聚讼不已的问题提出了颇有条理的看法,也大致构建了可供不断深入的系统体系。全书最具洞见之处,便是著者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直言“经学是中世纪中国的统治学说”,否认经学史有“一以贯之”的传统,强调“学随术变”的特性,以此恰当地把握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或学者的思想脉络。另外,附录中的提要部分的文字很见功力,为进一步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指引。
-
翻折06-30汉学师承记那一节思路清晰
-
小室01-01中国经学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作者提出“学随术变”的观点,经学不存在一以贯之的传统。后世经学家或曲学阿世、或面谀时君,乃至明目张胆作伪,历来经学诸形态的变异,都是“以经学缘饰吏治”。
-
多吃青菜少长肉11-26朱维铮先生注重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与其“学随术变”的认识逻辑上是统一的。本书选录的个别文章与主题不太融合,另外最后的提要值得学习。
-
Torquemada02-26不掩饰偏见,也难掩卓见。宁愿看一本这样的书。
-
仰蠡03-13不知作者能否在那个年代不言必马列,论必反帝,如果不能,那又怎能苛责经学家所谓忠君爱国,委曲求全,为专制张目呢?思想这种东西,本就不可能一成不变,作者执着于孔学创始之真,借孔学之真来否定经学之伪,但不知作者如何看待其遵奉马学之真与马学于苏、中之变呢?
-
HeliumTrois08-27大受启发不过只是朱老师十篇与经学有关的文章的集结,不算是逻辑连贯、思路递进的教科书,我这种业余读书人看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
-
greenhands07-22虽是朱维铮八十年代文章的集结,主旨是周予同30年代的学术成果,但经典不会因为时光减少它的光彩。 虽内容还可扩展,有些观点还需进一步论证,有些观点 也可商榷,但儒学、孔学和经学的概念和关系确定和梳理,及以经学诞生之初,以司马迁“以经术缘饰治术”的定语,从经学这先天的基因概括用经学的传、释的解释权确立,发挥政治和教育i上的影响力, 叙述经术的演变和发展。对我来说,过去所谓国学、经学、文化上很多云山雾罩的玩意,一扫而清!经学研究的两个出发点和三个阶段:今文学,经学是孔子阐发周公及前辈儒学微言大义,古文学,经学是孔子对历史文献考订的历史文献;东汉的谶纬巫术化信仰阶段、佛教哲学思辨化 力学阶段 和归纳、演绎初级理性化、科学化研究的乾嘉学术阶段。思想上, 收益很大!
-
坐觀千江月12-03个人收获很大,厘清了一些以前一直觉得混乱的问题。清楚了才能继续玩下去。
-
稻穗信03-31朱先生真的好强,于不东声色中梳理清楚了不少经学史上之大问题~
-
von09-16从公元前135年西汉当局宣布“儒术独尊”,到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读经,以不同形态君临的王朝都以“经”作为统治领域的学说。正如司马迁所言“以经术缘饰吏治”。而经学以历朝历代所承认并颁布的标准解说的“五经”或其他经典作为理论依据,在实践领域只许信仰,不许怀疑。经学一开始就被治术需要所左右,其结果是,经学家从诸多经典与传记中间,发现了愈来愈多的从孔子到荀况都没料到的“孔子之术”。而到清代时,在政治领域是高度的集权专制统治,但适应大一统的学说,经学领域却出现了分裂,且“异端”居于主流,而“正统”的理学反而被冷落。而晚清兴起的今文经如康有为,章太炎等不同程度接受了西方学说,又将经学与政治党派等纠缠在一起,反而蒙蔽了求真的精神,他们本可以在乾嘉学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经学研究。
-
恶鸟07-05梳理经学史,可见治学严谨,考据功夫深厚
-
方倦04-24里面的分析尽管我非常认同,但毕竟我读书太少于所论人物大抵不晓其实,姑且存疑以待往后再看。本书最大论点就是提出学随术变,对以政治而改变的学术予以鄙夷嘲弄,对经学发展不是完整一块予以分析论证,但还是因为我读书甚少也不敢肯定这些观点是否真是经学史变化过程的特征,虽心慕此说亦不敢完全肯定。本书不提宋学实在是一大憾,在第十讲中分明可见朱先生对宋学亦有相当见解。三到八共六讲实为本书精华所在,可待后日重读,儒术独尊,论语结集脞说和汉学与反汉学三篇似有内在钩联。二三讲对传统有去惑之用。这本书能否作为入门书其实我还是有疑惑的,朱先生行文主观还是蛮严重的,最好还是先读读其他书再来看这本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