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读书记

读书评论:
  • 粉红色的后果
    11-11
    纠错似让文献学无趣,纵横追索版本,会发现其积极的意义。桥本在里面反复说,读书要好玩,整理古籍是要跟作者成为朋友。无论是经验谈还是具体到某一部古籍,读考究异文的段落,确需极大耐心,有时实在枯燥苦闷,这仅是例子,真正要解决的何其繁多。但异文都会连让人激动处,不忍跳过。有印象:要站在古人能看到什么书的立场来寻找合适的他校本,而不是凭借如今的优越条件擅改引文,要让自己服从于古人的习惯。书与版本是不同的概念,用一种版本就改动符合作者心目中的“书”,毫无意义。字体、版式固然可以凭借经验来鉴定,却不免出错,桥本时常利用刻工信息进行版本鉴定,求真不求好,经过清人校订的文本、保存历史原貌的文本,与其用佳自多寡衡量版本价值,桥本要的是后者。桥本讨论《礼记》版本,力图梳理出版本系统,如周祖谟整理《伽蓝记》。
  • 蝸涎舎
    01-27
    放松心态,前代大儒有时也读不通经书,后人的整理也经常出错,奠定当前研究框架的定评背后也伴随着犹疑,看似严谨的校读记可能蕴藏着笑话,言之凿凿的指摘也可能是大言不惭的贼喊抓贼。乔、叶两位老师都是真性情啊,此书名为“读书记”,也褪去一般学术著作的“沉重感”,就像是真诚地分享他们在古籍整理和研究中遇到过的问题和误区,包括自己被学生指出的错误也会坦然自陈,“都不好玩,愁眉苦脸图什么?没有创造,不值得问世。希望最好几百年前、几百年后的人看到我的书都会觉得有意思”。一本书的历代版本变迁就像一个人变老变熟的过程,它也可能会在某个时代遇见它的知音。乔老师以前是学哲学的,他还在想书是什么?(要被读到)人的认识有没有可能接近真理?(时代局限、学术史走向)其它关于底本、刻工、递修、地域……有更多积累才能领会妙处吧。
  • 西野鱼竿
    01-26
    令人敬佩,读完受益匪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要时刻注意辨别作为抽象概念的”书”和作为具体实物的“版本”。关于《毛诗正义》、《礼记》、《仪礼》相关文献的版本与流传,干货颇多。如果今后有机会能上手整理古籍,想必也会再次翻看Hashimoto先生的论著
  • 廖忘之
    03-03
    不适合文献学初阶学生阅读,有两个原因,这是一位日籍北大教授与其友(应该是夫妻)叶纯芳共著之文章,虽然不是论文体例,实是论文合集,而且专业性太强,有些地方不必通读。原因二在于乔先生为日本人,其行文,有点读不习惯,(注:不是说写得不好,而且一种新的风格)。然沧海之中,必有遗珠,拾其片羽,亦谓灿烂。乔先生爱书之切,不减中国人。其心亦甚纯粹,所以才能如此高度,纵然为国人,亦未必能如此。中日友谊,可见于斯。
  • M
    08-02
    讨论的对象和方法都完全不懂,打分只是比较字面意义的“学习中”
  • 摸鱼居士
    01-22
    有些话说得暗搓搓的很好玩
  • 元明
    05-12
    啃得有点艰难,还会再读吧。
  • 文禾斗
    08-17
    大部分是具体的版本辨析,我不善此道,粗读一过。后记说出书“要创造,要好玩,要永久”,深以为然。
  • 豆友161326559
    10-20
    请务必配合新橋君《<北京读经说记>缴没小记》进行批判阅读!
  • 常州秦某
    12-07
    满满的干货中时不时夹杂一些恶趣味、煽情、乱七八糟的小比喻,真是完美的调剂。
  • 虫臂观生
    11-05
    十年前在网上看到小乔《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打印出来阅读,真如醍醐灌顶一般,后来陆续读到小乔的其他文字,都有相似的快感。三四年前买到台版《北京读经说记》,快读一过,如对故人。之后又在《版本目录学研究》中次第读到新的文章。本次阅读,部分文字已经是第三第四次见面了,新知旧雨萃于一编,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