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少女们
读书评论:
-
李白白12-16知道了他的爱情理念以后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能说出“动物性交后都是会难过的”这种话了,卡夫卡深知Pua大法,通过若即若离的控制,达到他从少女那里获得写作力量的目的。所以我从来不好奇艺术家的私生活,诚如钱钟书言,鸡蛋好吃就够了。你不会想和卡夫卡谈恋爱的,他是个变态。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人格上的缺陷,一如常人,就创作不出来非凡的作品了。不知道是该为那些少女感到庆幸还是惋惜。
-
有心打扰12-07原来卡夫卡还有这样温柔的时刻,在那些诗意与蕴含着满腔爱意的信纸里,他被称之为“弗兰茨”。在这本书里,你能看见一个逃离孤独渴望少女温热的情感的卡夫卡,他不再仅仅是那个能写出诡谲多变的故事与寓言的短命作家。看到最后,你甚至有些心疼他,因为他总是爱的过于炙热,以至于令人退却。
-
曼靑01-08「他为自己注定要毁灭而哭泣,他站在废墟中间哭泣。他一生最不稳定、最为沉沦的时刻,有什么东西向他闭上了门,从他手中失落。」近百年来,以卡夫卡为题材或者传主的作品,世界上出版的恐怕不下数百部。而达尼埃尔・德马尔凯这部作品之卡夫卡渴求的其实不仅仅只是少女。卡夫卡梦寐以求的是那种纯洁的、喜欢沉思的少女。其实他需要的并不是那份纯洁,而是她的魅力和引力。他要求少女助他抵达写作的福地,给他以创作的力量。他要借助被少女唤醒的欲望,来打开写作的大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卡夫卡的偶像兼精神领袖,福楼拜。还有那本作为卡夫卡枕边书的《情感教育》。卡夫卡最喜欢的书是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也许,这部小说最能给我们提供认清他真实面貌的机会,因为弗兰茨就是弗雷德里克,那个像渴望生命一样渴望爱情的年轻人的兄弟。
-
鸟不逃了10-15德马尔凯以卡夫卡的小说日记书信和相关人员笔记为材料,以充沛的理解和想象写出了卡夫卡一生与诸多少女的纠缠。他孤独、渴望挣脱孤独又被迫热爱孤独的矛盾激发了我太多私人情感,起初这让我心情复杂,因为他不再只是书信集里那个胆小而深情的卡夫卡,相反深情之下他伤害了太多人。可少女们依旧爱他。读到后面突然又看到了他伤害之下对少女的爱和依赖,那于己于彼的折磨都是他与自己的战斗。最后一章的离别写得非常哀伤,当朋友要去洗注射针时说“我不会离开的”(这正是他一生一直期待的话语),卡夫卡回答:“可我却要离开了……”读完悲痛久久不能平复。
-
刀叢中的小詩11-09“两个年轻姑娘,总有一个肉体吸引我,但绝不是我喜爱的那一个。”读《卡夫卡与少女们》,天空越来越低,心越来越沉——我看到所有的生活都在粉碎我——他死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也偷偷溜走了,空空的,像是要下一点雪。但是有少女们呵,一种温暖、明亮的存在,像是要化开胸中沉霾,燃烧着他消瘦,近似于消渴的双颊。卡夫卡是孤独的,当文学和少女两两不能兼得(有别于后来用文学获取少女或用少女献祭文学),一种鲜活的生命或许意味着某种可能的救赎,性和写作就是一切,正如他每次写作都怀着一种射精不懈的力一样。之后是疲惫,徒劳,虚无,消失。书中有多次暗合了拿破仑,如蛋蛋都是一样的小,卡夫卡在最后一篇小说里提到了约瑟芬,二者都是被冬季所“杀害”——唯独“他受世界惊吓,满怀真理,独自走他的路去了”,留下一个满是少女的永恒的理想世界。
-
Philex11-30卡夫卡的人生之书,少女们勉强只能算是其中一章;不能说不重要或者无关,但仅仅是人其中一面,文字其中一笔。选“亲密关系”做角度很好,因为几乎所有困缠卡夫卡的问题都与它紧密相关,将它作为进入灵魂和世界的切口,有足够多的好材料供深度分析和研究。可这本散文太过于流连事件,盘旋在少女和性的边缘,反复展现不幸的人的怪癖,分析浅淡而模糊。洋洋洒洒近四百页,只是把一个故事模版重刻了十几遍,除了花样重述卡夫卡浓雾一样的恐惧之外,还剩什么?文字的目的,是通向高度和深度,照亮人深处的不可言说;其余都是废话。
-
AliFromBaghdad10-11我相信这本书能打破很多人(包括我)对卡夫卡的刻板印象——一个在父亲阴影下活着的银行小职员的形象。这本书揭示了卡夫卡鲜为人知却又无比重要的一面,对少女的痴迷。不过这种痴迷并非是高尚纯情的文学升华,而是僭越的近乎犯罪般的炽热激情……
-
欢乐分裂01-29从「少女」角度切入谈卡夫卡及其作品,视角新颖,然而文字的过度抒情矫饰过于主观臆测,颇为消化不良;少女,不如说女性,在他的生命中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影响着其创作,但将文学生涯悉数系于情感轨迹,恐怕是作者的想当然,我个人是非常无感的。援引大量书信或日记,无疑下过功夫,但不如去读原文?
-
削寒10-14对美好的极致追求,有可能变成病态的虐恋……卡夫卡和少女们,让我想起来另一本书,以及它改编的电影——《香水》,里面的男主人公执着于气味,残杀了很多少女。卡夫卡虽然没有那么反人类,但是也伤害了很多深爱他的少女们。卡夫卡以此换来了文学创作的力量,却失去了享受爱的能力。幸运还是不幸?
-
jj10-04我在天使中间有个女朋友。——卡夫卡《美国》
-
danyboy07-14翻译的很漂亮,语言优美,宛如娓娓道来,但在这细腻的心灵和景致背后,却是一个孤独而“变态”的灵魂。卡夫卡在这里成了擅长“吸星大法”的性灵,从少女的气质、芬芳、灵魂、爱意中,吸取那最宝贵的精气神,以供养自己的绝望,浇灌那永无完结的文学写作。我也相信,那些自以为有文学天赋的男性,应该有不少人也有卡夫卡这样的内心,比如,呃,贾宝玉?回到这本书,读起来,犹如取次繁花丛中,乱花迷眼,心旌摇荡,却猛然发现脚踩在深深的泥淖中,难以自拔,百味杂陈,并不是人人都会喜欢吧。
-
Midori10-12“他每天都要上街散步,其实就是为了去看漂亮的少女,去闻她们的芳香,去享受那些衣着时尚、打扮艳丽的少女擦家而过的快乐。从街上回来以后,他的心就踏实了,焦虑就暂时消失了,就可以安稳地睡上一觉,或者熬一通宵,写出作品。可以说,他患有空中少女饥渴症。”
-
晓林子悦09-30前互联网时代的文青轶事。卡夫卡真是错生了时代,如果是现在,他就是被广大女友粉崇拜的大大,他也渴求她们的热烈呼应,正面的反馈是他创作的动力,毫无反应或者不好的评价则让他心凉,并影响彼此的情感。卡夫卡爱着他的少女们,也恐惧着她们。或者说,是对纯公式化的生活的畏惧。靠近,犹疑,离开是结局。爱之于他,是无法抵达的城堡。
-
远子10-20写得非常优美,甚至有过于优美的嫌疑。不过主题有些黑暗。在马克思·布罗德的笔下,卡夫卡几乎是一个文学圣徒,在这本书里,卡夫卡则更像是一个靠吸少女的“精气”而存活的文学魔鬼。对于部分女性读者而言,这里的卡夫卡可能会让她们极其反感。但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一本少女必备的文学手册,因为它能很好地帮助女性理解男性,尤其是男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