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

读书评论:
  • 糖罐子
    07-21
    感觉移民作家(或者就难民作家吧),一旦具备控制文字的天赋和能力,个人的颠沛流离叠加天赋和技巧,反而会产生克制隽永的文字,反而不会撕裂式的急吼吼。
  • HicSuntLeones
    09-27
    朦胧却又坚韧的故土意识被漫长的时间淬炼过后大致会诞出这般隐忍克制的叙述。但无论自我改造得多么成功,无根的漂泊者总会被内置一个特定的视角,在观望这世间的一切时滤上一层疏离又渴望亲近的透镜,那是多年流散生活给予的精神烙印。「离开的」vs. 「留下的」是作者在构思人物命运时所使用的一个基本二分结构,「家庭」是产生连结与矛盾的基本场所单位,不过过于节制、留白太多也会导致人物的类型化。《黑眸女人》和《我想要你爱我》文学性最强,悬疑氛围恰到好处,叙事空间的安排小巧精致。看豆友评论知晓了中译本删减在哪里,真是一如既往的卑劣又无耻。
  • Eva
    06-08
    比较喜欢里面『美国人』那篇。书里面的每个短篇里,作者把关于越南和美国之间的某些难以言喻的微妙关系稀释开来,比如父亲不理解女儿为什么情愿在越南当老师教几个班的学生(他们求知若渴但师资缺乏),儿子害怕像父亲那样婚姻内还在外面找女人(对婚姻承诺和孩子没有信心)等。那篇写阿兹海默症让我想起另一本译文社出的《明日的记忆》。
  • 小簟轻衾
    07-13
    用命运来阐释感情,越战结束后越南人不同的人生,欺骗、和解、容忍、妥协、离开的、或是留下的。《黑眸女人》和《我想要你爱我》感人。
  • 脑震荡妞
    05-11
    比《同情者》更巧妙。
  • frozenmoon
    07-14
    用很轻的声响写沉重与悲伤。看《同情者》的时候没什么感觉。看完这本准备重读一遍《同情者》。开篇《黑眸女人》印象最深。
  • 06-12
    如果读大部分国外作品就像隔着一道思维不同的但可以沟通的障碍,现在读这本书就像在看障碍之后又一道障碍之后的风景,感觉怪怪的
  • 晓林子悦
    06-21
    在《同情者》的后记里,阮清越说他对越南的记忆,是通过美国电影、美国书籍,不由自主地用美国人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确,《同情者》有关“身份政治”的主题就是非常美式的。这是一个四岁时就避居美国的越南难民,在长大后怀着复杂的歉疚之情,想要为他的故国向他如今的母国发起的一场声讨,其中掺杂了许多美国文化的意识碎片和美国社会的越战PTSD征候,写作方法也是美国后现代式的,大量的跳跃、穿插、视角转换。作为短篇小说故事集,《难民》更像是非虚构的真实人间故事,在内涵和层次感方面逊于《同情者》,但在展示少数族裔越南人在美国谋生的境遇的现实层面上,它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普遍感知,文学降维,落地生根。
  • 邵兵
    07-20
    让我想到裘帕·拉希莉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
  • candyme
    06-27
    文字的可读性还是蛮强的,但故事都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略微有点失望,不及《同情者》展现的才华和原野的张力。
  • NULLAND
    06-24
    有一种批量制造的节制性口吻,也许可以称之为早熟?
  • 妖刀
    06-19
    永远忘不了在伊斯坦布尔夜晚遇到的叙利亚难民,他兜售他的手工项链,拿出代表“身份”的难民证。那些乘船漂洋过海到香港定居的越南船民,一抬头就能看到启德机场升降的飞机。从关岛到加州散落四处的南越人。期待作者出一本非虚构
  • 三周華不注
    04-09
    几乎无感,且有些不流畅。简中版和谐非常严重,除了有1篇短篇没翻译外,英文原书中十多处"sʇsıunɯɯoɔ"被和谐。《另一个男人》中“ ‘我爱你。’他说道。”的上一段是同性之间的身体描写,简中版被删了3/4。
  • 阿巴厮
    07-15
    阮清越,正式上了我“下一部小说我还要看的作家”名单。短篇小说集,感觉都蛮好看的,哪怕是没有很深刻的作品,但是也趣味也很让人共情,是把越南移民故事写到极致的好作家了。
  • 宫保鸡丁
    05-17
    非常隽永,也非常悲伤,看不到虚构与真实的界限,仿佛可以闻到海水、香茅和酸橘的味道
  • 补特伽罗
    05-14
    如果说《同情者》是阮清越的《孽子》,《难民》就是阮清越的《台北人》。最后一篇《祖国》有点菲茨杰拉德早期的影子,那股南方的忧郁一直绵延到游乐场的冰屋里爆开,很会了。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我想要你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