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评论:
  • boatcloud
    11-04
    “她细致描写不是为了拟真,而是发挥幻想以对抗现实的欠缺,坚持对生命的热爱和信仰。她的小说原始而笨拙,不似后现代小说伶俐的面貌。她相信的质素亦古老而庄严。”
  • 别的羊
    10-22
    太喜欢《石》《山》《木》这三篇了,《猎人》与《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次之。当石、山、木“化”为人格,即是故事中人物的模样:沉默、隐忍、神秘……刘以鬯说,吴煦斌的小说篇篇都有深意。有人会将其解释为工业文明与自然、城市与乡野的对立,但其远比这种简单的对立要丰富,至少可以试试,是否能读出一种自然的神性、野性与人性的交融呢?另说一句,文字实在太干净了,像不带一点灰尘的光射在郁郁葱葱的林间。
  • 二律背反那那酱
    12-22
    我其实没有很懂为什么要提一嘴张爱玲和刘以鬯,吴煦斌本就不需要和谁相提并论,素叶出版社那版牛是多少爱书人争相收藏又不愿意拿出分享的足见一斑。吴最令我惊叹的一点就在于讲述故事的角度的选取。那位讲述者一直在变化着,有时是个足龄成人,有时是个垂垂老者,但更多时候一语道破的却是童稚之年的孩子,这种在严肃与虚幻之间徘徊的文字,让她的作品明明读起来仿佛就在耳畔,抬头却相隔千里不止。小时读只愤慨,长大后再度发现,吴似乎一直在讨论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所诞生出的粗鲁与残忍,是否比我们的敌人更加可怕。如果是的话,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武器”才能够对抗这种残酷。这一些,是吴独有的,旁的作家谁都做不到。
  • 22
    11-03
    生命的厚重仿佛从脚底生出树根,扎实紧密地盘踞,沉默、庄严、敬畏全部融合在身体之中,随着千百年的屹立逐渐透明。大概是这样磅礴的阅读感。
  • 补特伽罗
    10-27
    无法定义的吴煦斌,对词语严苛的程度接近王文兴,故事质感又介于勒克莱齐奥和佩德罗巴拉莫之间,更厉害的是,当你以为她要在象征的丛林里走火入魔的时候,下一篇又会把你拽回现实。
  • 影随茵动
    12-07
    这本小说集的内容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故事比较丰盈完备;另一种,非常的片段化。从篇章名就不难看出,吴煦斌喜欢用自然讲故事,但是她的自然不是描写,而是融入故事里的意向,文字的雕琢不是女性的精工,而是中性的克制。所有的故事都在追寻一种自然与文明的平衡。
  • 锐利修蕊
    11-16
    刘以鬯推荐吴煦斌的小说,用的是“阳刚之美”,但她的小说主人公经常是模糊了性别的,就算是通过文章第三者明确了主人公的性别,你依然会疑惑人物间的关系,这样暧昧的特殊组成了吴煦斌贯通的个性。《木》里主人公因为她的喜好,开始接近一位隐居诗人,那诗人沉默不语,在对诗人自顾自地“谈论”中,她丧失了对诗人的兴趣,反而令“我”接受了这样的处境。同样的改变,在最后那篇书信体虚构的小说《信》里,也是被一件事改变了我对他的行为。吴煦斌的小说里,通常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主观叙述,像在暗处观察的《蝙蝠》,在虚构报告新闻体裁的《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里,主线的接近也被她写得小心翼翼。距今出版四十年之久,吴煦斌的小说如今依旧初读不适,进入便仍有回甘。这样无解的写作与阅读,想必带给华文读者一种“难得轻松”的愉悦吧。
  • 朱岳
    10-12
    这本神性、纯粹,可比作《九阳真经》;《防风林的外边》魔性、诡秘,可比为《九阴真经》。
  • Shirleysays
    11-16
    语言上就是四十年前的安妮宝贝,但是比安妮聪明,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语言的自由度,完全不照顾情节。可安妮还试图构建故事,语言就成了累赘。不过,阅读的过程挺有趣,因为你不知道作者接下来会写什么,好奇心会驱使你读下去。算一次文学的奇遇吧。推荐。(不阳刚,也与张爱玲没有可比性)。
  • 十六
    11-14
    除了同名作,喜欢《木》《蝙蝠》和《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吴煦斌的遣词造句能让你五识全开,作为生态学学者作品中的自然气息实在太重了,尽管也充斥野性,但和张贵兴的粘稠不一样,她的文字干净清新。可惜我对自然的感知有限,对自然文学有热爱的朋友,不要犹豫了。
  • 粟冰箱
    11-19
    吴煦斌的小说充满诗歌气质,语言熔炼得干净,轻金属质感。但不像其他许多同样具有“诗化”气质作者的晦涩与艰深,她是柔和的,不凝滞的,语感舒服极了,让人不忍错过一句话,但若错过了,她也微笑着说无大碍的。小说给我的感觉,引用她自己所言,大概就是——像“从窗缝透进来的昏白的微光”,“恍惚的、隐约的、边界模糊了,像可能复原的伤口”。刘以鬯说的充满“阳刚之美”对我而言有点不太准确。当然,吴煦斌写的自然环境硬朗、色泽秾丽,是“阳文”,凸显而炫目,“一切显得这样美丽和必需”;她写的人物及他们的颦笑、举动和心理则柔软、幽暗迷离,是“阴文”,盛满了涓涓涌动的感觉,“我只能描绘一些零碎的缓慢的变化”。它们造成了一种参差的对照,一种缓缓扩散、不具压迫的张力。而且语言是真的喜欢,太好了。
  • -11
    11-24
    在读时就转发说喜欢到想握住编辑的手说谢谢谢谢。读完后又买了几本,一定要身边的朋友也读读。清冽别致,大部分小说会跟你讲人性啦、苦难啦、情欲啦。而她跟你说锈红色石子,软木造的蝴蝶,说有时候月亮看起来肥胖而肮脏。自然和生态说了很多话,人物反倒是沉默的,像是对文体的挑衅。她不紧不慢地写,很从容。文字会给我一种微妙的阻滞感,这种感觉是有益的。许多关于分别甚至死亡的故事,但融到自然中也觉得是自然,不感到遗憾。对读者来说是经验的增补,她为那些美丽又忧伤的自然故事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甚至建立了新的秩序。
  • 斑鸠
    12-13
    语言是好的,但也确实好的单薄,《猎人》如果只看前半部分是非常好的自然写作范本,但是后半段的现代性控诉完全毁了它(只是非常空泛又刻板地刻画着一种工业开拓者意象,这种形象缺乏了前半段自然描绘中那种细节的致密与情感的充沛)。我想,一种恋物癖式的只将目光停留在“原乡”的自然主义写作仍是远远不够的。
  • 社会闲散人员
    11-14
    言之无物,或许不能称之为小说,而是散文?
  • 阿健
    10-10
    吴煦斌小说中的自然有它自己的法则和仪式,但绝非是与文明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更宏观也更混沌、万物彼此相连、生命在其中生灭转化的宇宙。彷佛看见、听闻、嗅出、尝到、触摸风的刻痕、水的纹理、石的肌络、花的眼眉,在自然原始的世界里静静地活着的瑰丽姿态。
  • 今天也要开心鸭
    10-10
    我心目中的华语文学九月最佳,无论是文字还是封面设计。阅读过程中时常让我有一种“洇墨”感,颜色、气味、光线......所有的环境都是会“化开”的。灵动而不可捉摸,为一切生物赋灵。这是文字的一种新的“风度”。
  • 子东文
    11-12
    其实个人感受想打五星,但是因为自知肯定因为内容而掺杂了私心偏爱,所以还是客观些打四星吧。不过想强烈推荐给喜欢自然的读者,这虽然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但每一篇都几乎在写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使最后一篇作者在写都市中的人,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一种“动物性”的共鸣。故事在这里是非常弱的存在,动人的其实是呈现的过程,而能感受到多少还是和读者个人经验有关。我甚至都不觉得吴煦斌的故事是在讲述,它们太自我了,更像是在讲给自己听,用的语言是自己的,留意到的东西也是自己眼中才会留意的。所以与作者越相似的人(从事自然生态相关工作,热爱自然,同时又感到与人类社会的疏离),越可能懂得和喜欢她的故事。最后尤其推荐书后那篇《丛林与城市间的新路》,我觉得比刘以鬯的序言更准确清晰得多。
  • 李斯本
    10-11
    开心又读到一种极具洞察力的,生动到发烫的汉语,丰饶想象都用于描绘世界而非编织故事,所有感官渐次沉浸,无穷地域交错遍布,我想我会时常挂念、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