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第3版)
读书评论:
-
梁上呢喃01-12从书中分析猜想如果马歇尔在争夺东北时期能够认清国民党实力而采取更加强硬态度是有可能避免内战的,而冷战开始对苏联态度转变以及政策惯性难以转弯,错把蒋牢牢抓住导致措施曾经的盟友,斯大林倒四两拨千斤渔翁得利于中国,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吧。
-
恭澍03-08“作茧自缚或许最能恰当地形容他们在中国调处的结局”
-
1793-9-1402-18一种异质的物质试图调和两种同质的的物质。根本没法搞。
-
γark02-19吾看过牛军老师的博士论文……大概是这本书的底稿,粗略翻过,不是这一时间段的研究方向,但是非常佩服那个年代做学问的认真和勤奋……
-
大学南路凉拌菜08-11非常详细。美国自相矛盾的政策导致恶性循环,局势落入文安立式的冷战陷阱
-
横转中子星07-02表面上是美国调处国共内战,实则是美国为了要实现在中国的利益。美国所期望的中国是这样的:①抵消苏联力量的有用的平衡力量。②让中国居于四强之位,阻塞白人控制世界的公诈的口实;③遏制苏联在远东的野心,将形成一道对苏屏障。这样的话,中国就成为了美国的傀儡,中国的独立自主也会被美国所打断。除此之外,也会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形成孤立之势。苏联自然不必说。与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会因与美国的具体利益差别而生矛盾,这样,中国就与美国强迫绑在了一条战车之上。除此之外,本书对于东北地区的博弈与关于军事改革的分析描述亦十分透彻。总之,是一本研究美对中在二战到内战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
陈钢10-25史迪威与蒋介石闹,罗斯福政治上支持蒋,军事上支持陈纳德。总统特使赫尔利对国共基本分歧缺乏理解。雅尔塔会议后,罗斯福将重点从国共移至中苏谈判,而求苏联加入对日战争。中苏谈判重点是外蒙古独立和旅顺港管理权,随着苏联对日宣战进入东北和日本投降后,苏美关系紧张,苏联开始支持中共军队进入东北接手。马歇尔来华要事为整编国共军队和东北停战。
-
呼噜斯基10-02美国,苏联,国民党,中共,四方势力的博弈。
-
keep dreamer09-17美国人很难理解国共的关系其实是你死或者我亡,也天真的认为军队可以属于国家,持中立的立场。在国共谈判中,双方提出的条件是对方都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只有比拳头的大小,而从地缘角度讲,关系破裂后,除非美国 铁了心卷入内战,不然苏联对我党的支持也绝对强于美国对国军的支持,在日军投降后接收工作,我党也处于天时地利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奠定了内战中的优势地位。
-
云归11-03“1944 年至1946年的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是在恶性循环中转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赫尔利和马歇尔不可能持国民党政权的道路。当然,这并不是说赫尔利和马歇尔对美国奉行不现实的对华政策不负有责任。他们不仅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而且都参与制定美国的对华政策,有时甚至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作茧自缚或许最能恰当地形容他们在中国调处的结局。”
-
栗子有毒12-05没啥意思,四方的态度分别是趁机揩油、拉偏架、一心要打、边打边看。有个细节 k的裁军计划是自己保留254个师,给阿公20个师,实在是蚌埠住了。
-
惠山老翁02-15全书精华在分析马歇尔调处的第五章,我觉得在大方向上牛军把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给讲清楚了,而且比邓野同题材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一书要解释得好,因为从外部环境上此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正处在从战时向冷战的过渡阶段,所以在因应苏联上的反复波折直接决定了东北问题根本无法靠国府单方面对苏协调来解决(邓著里批评蒋不愿在东北经济合作上进一步向苏让步导致慈父破罐破摔显然没有考虑到国府在是否对苏缓和上是没有独立意见的)而常公拿着“美援”当令箭的无赖作风也让马帅作为调停人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