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
读书评论:
-
烟斗客甲04-281937年抗战一起,三条路,投降、外援和抵抗,日本以为是投降但中国选择抵抗,淞沪抗战错在大败之后没有及时撤退,而国际援助的重点放在德国和苏联,1936年苏联想与中国缔结联防合约以防备日本入侵,中国没答应,到日本入侵中国时,苏联不答应缔结共同防御条约,都不想被拖下水;1937.7-1941.12年间的53个月的中美关系少有学术界关注,其实这四年的基础决定了后四年的结果,为何美国对中日开战无动于衷,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极力拉中国入局哪?本书希望梳理出脉络,使用原始材料的同时注重人性化而非数字化,尝试把领袖人物的形象、个性、心理状态和内心盘算予以呈现;本书写作时间漫长;胡适认为宋子文野心大急功近利,宋子文也不满希望换上施肇基代替胡适,宋子文也更善于与美国军方高层相处获得情报和支持,他才干出众
-
似云09-04读的台版,作者有些太喜欢宋家了(⌒▽⌒)
-
靠边站02-09可与杨奎松先生《中间地带的革命》对照阅读
-
~.01-31非常不错,适合慢慢看。
-
微笑迦朵10-312018年读书072。10月500P+打卡书。之前读《创造日本》,美国国务卿赫尔于1941年年底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迫使日本孤注一掷,“有时人就得闭着眼往下跳”(东条英机)。这份备忘录出现在本书第470页,而就在几页之前,这玩意还可能是一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前提的“和平协议”。几页之间,尽显1937-1941年间,“苦撑待变”的危势。因“弱国无外交”,逼得“弱国必外交”。因此,胡适作为驻美大使的“只待不撑”,便是极大的失职,宋子文的“出格逾越”,倒是功在抗日,而在他背后,更有一个面目、手段、性格丰满的蒋介石。本书行文不算生动,胜在细致,发论前后,资料详实、论证有道(比如对《租借法案》分析与检讨),两种书写需皆识其味,方生智乐,更勾连出对陈纳德飞虎队、日俄战争、南洋格局的兴趣。
-
heyJude05-17美国四十年代对中国一系列的误判,现在都遭了报应,费正清之流的"中国通"都是跳梁小丑罢了
-
木草俞09-23全书精华在最后一章,苦撑待变与苦撑求变。苦苦支撑就是不言和,让日本陷入泥潭,进退两难,不得不考虑拉长战线,转移战场; 待变不如积极求变,因为一秒钟都等不起了,只有越早逼着日本与西方列强直接爆发冲突,越快想尽一切办法把西方列强拉上自己的这条船,才有希望,才有转机。
-
DRYJIAYOU11-21以抗战前四年蒋介石、胡适、宋子文的对美外交活动为主线,大量运用了日记材料,试图还原时人的心境,认为蒋介石领导中国抗战功不可没;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期间,虽留有好名声,其实对国家帮助不多;而宋子文则尽全力为中国争取援助。虽然说日记史料的使用需要万分小心,不过作者驾驭史料的能力非常之强,论述精到,逻辑严密,对人物评价中肯,对史学界一些流传甚广的误解予以澄清,读来颇能引起共鸣。
-
长日将尽12-01自古文人误国,胡氏亦不出意外。书中更可见蒋公之坚忍果决,日匪之猖狂无赖,俄酋之首鼠两端,英夷法夷等狡猾懦弱。芟夷大难,此殆人力,亦天授也
-
所思在远道11-28因为抗日,蒋介石母亲的尸体被日军挖出来。墨写的谎言真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么?
-
告别悲伤06-27胡适还是只适合做一个政府外的旁观者
-
潇湘公子06-211、本书必须与 驼峰空运和抗战外援 对读2、本书必须与日本大东亚战争全史对读 3、本书必须在合理理解英美两政府的亚洲殖民地包袱的差异,英国因与中国有上百年的殖民恩怨,导致面对英国,民族主义情绪不可遏制,双方都无法充分信任。 4、偏见与傲慢和歧视广泛存在于美国的部分政府官员身上,而这些遮蔽了对国民政府抗战价值的认识。5、宋子文才干出众,不可多得,胡适的合适岗位是吉祥物,不是合格的工作人员
-
暖湿炁体源流02-28重庆的急中风碰到了驻美的慢郎中。书生“论政”自有其慧眼独具之处,但是书生“从政”,胡适却提供了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例子。
-
阅湖07-02从胡适的“苦撑待变”到宋子文的“苦撑求变”,中国对美外交前后两位主事者的性格差异(文人 v. 财阀),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美的战略认知与战术选择。而有趣的是,中国在美国外交中的战略位置同样也存在一个“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的过程,其背后则又是罗斯福与国务院官僚体系间的对垒。因此掩卷之余不免畅想,数十年后,会不会有一本类似的著作,从个体的角度描述当今这场贸易战里的双方领袖与主事官僚?鹤真人与杨国委的故事,说不定比胡适之与宋子文还要有趣。
-
少年张浚07-09可惜了。两大遗憾,一是过于繁复啰嗦;二是情感与推测代替实际。
-
萌新小慢08-05确是佳作!其中对胡适外交之才能分析尤为精准。典型文人风骨:眼高于顶,难逃自说自话之嫌;秉论甚正,领位常怀屈就,就位不屑流程;卫道择善固执,处事谦和无威,外事以洋为纲。一句话,蒋确有汉宣之雅量,胡实无充国之才具。对胡之分析展现方法作为资料,待二刷!
-
朝露待日晞02-16宋之“成功”颇可疑,扯开嗓子就可以获得援助与尊重,世事岂便宜如此。唯较之胡适之一味温文,确较有效。唯以此责文人从政亦不可,盖胡纵不如宋,较之王正廷犹有过之。“苦撑待变”,苦极矣,而又受史迪威史观之害而蒙尘,令人叹息。
-
千无千10-11全书讨论得最有意思的问题是抗战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外交官?胡适主张“苦撑待变”,老蒋和宋子文主张“苦撑求变”。胡作为典型的传统儒家只是恩子,本着“不折腾”“不麻烦”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被描述为"讨好型人格",而宋子文则是“敢打敢撞”“厚脸皮”。在国难当头、急需外援的时刻,胡似乎成了不作为的悲剧性任务,而宋则主导了争取美援的全程。但无论是“待”或是“求”,都没有改变弱小国力带来的被动性,最佳的策略还取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角色,只有谋对时与势才能占据主动。让我想到朝对美、对华外交往往能够以小博大,就在于他看到自己在两国的东北亚利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地位。
-
维舟12-18对胡适“苦撑待变”和蒋介石“苦撑求变”的辨析很精彩,不过似过多将这种外交战略的不同归结于主事者的个性,实际上倒不如说,这代表着列文森所说的“反专业”与“专业”的两种类型的职业精神。显然,齐锡生认为宋子文/蒋介石冲撞式的策略更有效,但淡化了其附带后果,即美中关系走向他后来自己所说的“剑拔弩张的盟友”。此时外交重心从原先的外交官转向宋美龄、宋子文之手,实亦启后来之祸,因为蒋坚忍顽强的另一面即刚愎自用,决策只限极小的核心圈,他对胡适等人的贬逐强化了这一倾向,其语调一如崇祯帝。齐锡生与后世读者不察,又多站在蒋氏立场上看问题了,其日记殆如一份给后人的“求赦书”。
-
何家炜10-08胡适作为抗战前四年驻美大使真是懦弱无能之极,还好宋子文及时出马力挽狂澜、、文人议政可也,文人从政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