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地的构建

读书评论:
  • 03-10
    陆续读了孔飞力的《叫魂》和彭慕兰的《腹地的构建》。合上书,除了由衷觉得两位学者研究功底的扎实外,还感慨了一点,就是西方人对我们研究的如此之透彻,我感到了一丝惊讶。
  • reton3
    02-28
    百年之后历史在东北再次上演。翻译减一星。
  • 苏凉快
    03-31
    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堪称运筹帷幄了。分析了华北内陆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原因。又是一部细微处见历史的力作。「瓜田李下」3月31读书打卡
  • 簽書樞密院事
    03-30
    比大分流要好,要严密。
  • Larene
    02-13
    这本比《大分流》更见功力。讨论国家式微之后原本需要国家救济的生态薄弱地区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分地方势力强弱讨论了鲁西南(地方势力强)和鲁西北(地方势力弱)——认为是从盛清写到1937也不过分。翻译基本能看懂,特别在读了译者的推介之后,但确实有一些奇怪的句子。
  • 辶日辶月
    02-09
    读完后,所得不超出译者的导言,导言好啊。
  • miaou
    03-15
    #别人家的博士论文#系列。中央的资源配置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生态与社会的关系等主题,能被framing在一起,非常不容易。(虽然还是有一些琐碎了。)bte 区域史研究的魅力可能更需要在比较中感受。中国不同区域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研究并置来看,的确能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开完题想着手做一些相关的梳理。
  • houshui
    12-28
    触动极大。在治理能力没有质的飞跃,却出现了局部地区的极大发展时,很可能是牺牲了其他的地区。对水平和垂直网络的描述让我拓展了一点视野。把“国家”的盘剥和提供服务区分开,分别考察和分析彼此的影响,以及关于国家全局战略对地方的影响的分析,能够带来对工作环境中例子的联想和思考。大量数据、文献的引用,对信贷和其他经济概念的使用在一开始读起来蛮苦,也让观点的论述对我很有说服力。另外使用资料中当时日文资料的比例高的吓人,令人唏嘘。
  • Lawliet
    04-07
    彭慕兰努力去为我们描摹出1855年之后,黄运地区的经济、社会变迁,试图折射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得不说,施坚雅的区域研究模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研究现代中国的西方学者。黄运正是彭所找寻的区域,鲁西北、鲁西南与鲁东沿海进一步构成了黄运的内部区划,三个区域面对着现代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彭认为,中国的现代转型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内在互动的结果,无法分割。但现代化带来的新秩序与传统并非是简单的取代关系,两者既相互融合,又互有竞争,这在黄运内部的不同区域尤为明显。同时新秩序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小于旧秩序崩溃的负面影响,黄运作为传统水利体系的重点对象,在国家转向更为重要的现代化任务中,被有意的放弃了,成为了边缘地区,即便资源攫取的能力似乎加强了,却无法履行其对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
  • pengsa
    06-17
    把帝国错解为近代国家
  • 优雅骑士
    05-31
    同治中兴是现代中国国家构建的一个分水岭,中央政府的战略从腹地开始转向沿海,原本作为国家战略要地的黄运地区日益边缘化,对大运河和黄河的维护几乎中断。这种做法虽然使得国家从外贸发展以及沿海城市现代产业的兴起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却直接导致了中央政府对黄运地区农村控制的缺失及履行基本职能方面的力不从心。这一过程中,国家力量的缺失带来的是地方势力的壮大,他们从这种封闭状态中受益,为了自身的利益反对新的力量进入,阻止市场的融合,加剧了该地区的边缘化。另一方面水利失修导致黄运地区生态被破坏,交通也被切断了,由此造成的燃料的短缺和灾害的频繁使得广大贫民为维持生计被迫争抢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生态的恶化和农民的贫困。黄运地区最终沦为弃地,成为了暴力与动荡的温床,许许多多的农民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构建的选择
  • 希夷子
    05-28
    在结构崩坏的社会环境下做任何一件具体的事,都不再有什么技术性解决方案了。
  • 维舟
    06-19
    看似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区域案例研究,但问题意识来自更深远的学术背景,追溯上去可展开许多讨论,这可能是本书最富启发的地方。
  • 抵门杠
    03-21
    本书旨在说明,晚清到民国前期,由于黄河治理缺失以及运河废弃对一个典型的“腹地”地区,黄运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作者想要论证的是晚清遭受外部冲击后,“国策”转变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后果——所以本质上这种论证还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一方面是国家依赖于东部出口为导向的地区经济财政而放弃黄运地区(其实就是所谓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是旧有的社会网络排斥和抵触新的技术和市场(也就是半封建)。这种二元复杂性正是19—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缩影。其实,要我说,作者没有点明的核心实际上是晚清以降,帝国财政制度的崩溃,使之不得不越发依赖殖民地化的沿海地区而放弃内陆。而内陆对新生事物的排斥——其实现在依然——正是这种财政崩溃后新的市场和制度难以嵌入传统社会的体现。本书的史料功底扎实,其实比《大分流》要棒。
  • 优游卒岁
    12-17
    相较《大分流》,彭慕兰此书更为扎实。他所选择的地区,与分析的角度,均能很好地剖析中国近代社会,并由此探索出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社会崩溃的原因。但此书的翻译问题太多了,阅读时一直纠结于对句子的理解,其中很多句子应该是翻译错了。
  • 童书小读伴
    11-27
    “由于采信自强逻辑,政府重视的是那些有助于维护其政治独立、贸易顺差及通货储备的产业,而不是那些在经济方面最大程度地改善百姓生活、造福芸芸众生的项目,其特征是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国家的贸易逆差”。自强逻辑的症结在于,它是单一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往往是以聚合态的形式呈现。社会的丰富性意味着单一评价体系引导出的政治风险,比一味遵循古老传统路径,来得更可怕。信贷、农业、交通背后的自强逻辑,导出了生态危机、民众起义的反政府行为。现在,关于GDP与自强逻辑的联系,就显得不言而喻了。什么是“不忘初心”?这是领导者的政治自觉,也是社会的历史担当。
  • 大橙橙子
    09-15
    读起来很让人唏嘘。旧版翻译有很多问题,日本文献那块简直就是灾难。新版请老师专门修订,日语文献请日语编辑重新查询修订。对于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是什么关系以及如何理解,显然彭师有着很强很“正”的个人见解。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