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机器

读书评论:
  • uniqFish
    09-15
    个人读到的内容是对科学知识的发展,理性和非理性都贡献了相应的价值,在铁律和戒律下,非理性的辩论、哲学的思辨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不能忽略。保持纯洁、谦卑、克制和牺牲,是科学的本真所在,只有通过经验性检验才能形成结论。——通过看评论员的解析,发现理解正好相反,科学是非理性怪兽,因为铁律得以有约束的传播到全球;而文中的理性指的是传统的哲学、宗教文明和文化,科学是背离这些文明和文化,所以是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这个论点角度感觉有点牵强,保留个人意见,还是认为非理性的思考和结论为铁律论证提供方向,最后沉淀在理性的科学机器中,因为被证实或证伪,所以才会得以传播广泛、被公认。
  • 烹小鲜¹
    09-09
    个人认为铁律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硬科学还成。你用于心理学之类的半吊子学科,太简化,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这礼貌吗?好比,维生素B6吃两片的功效和维生素B12吃一片的功效一样一样的,这样把数学加法运算硬生生的用于药物,这真的礼貌嘛?不过为了活下去,形式要有,机器要做。
  • 姒煜
    09-06
    很好地回应了一些时下流行的对科学的偏见,包括一些哲学学者的观点//简直太好了,讨论容纳了之前的科学哲学观点,并用新颖的科学史支撑了自己的理论。同时剖析了人文与科学为何形成了分裂的局面。是21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的典范
  • 比远方更远
    08-30
    从化约的角度看,较之于波普尔的“证伪”和库恩的“范式”,Strevens的“铁律”是最简洁的,抑或是对16-17世纪突变而生的近现代科学寻找一个清晰而有力的支点,但显然支撑力有限:1.过度简化的解释律是对思想、科学、技术、产业的混合态的断然分割;2.知识机器的运转不仅是点式循环,其维护保养需要更大的循环体系;3.注重“程序共识”,使“形式压过了内容”,似由“抽象”异化为“抽空”;4.“机器”说无异于“物化”论,主体性消隐,其下人文等价值遁于虚幻中。“解释铁律”是个“门”的喻义是恰当的,但再重要的逼仄的窄门也不能代替悠远的长路……
  • 白云千载
    08-30
    现实很复杂,就像一个六面立方体,我们无法从同一个角度查看所有内容。不同的问题类型需要不同的方法,根据铁律,科学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成功方法。哲学、历史、伦理、法律和政治问题也都有自己的方法,虽然它们都相互影响,但没有一个领域对所有其他领域具有权威。科学也只是将其范围限制在经验测试上,以解决某些类型的问题。
  • 希特牛
    08-11
    相当精彩的科学哲学作品,对波普尔的“反驳说”给予精准反驳,实现了对库恩“范式论”的范式转移。通过十分出色的叙事技巧将一桩桩科学史公案条分缕析,总结呈现出一条引领科学发展的铁律,达到了故事性与学术性的完美兼容,具有承前启后的思想价值。
  • 白菜
    08-20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书,向我们展现了科学的发展过程。
  • 小丑鱼
    07-15
    一种理论之所以远远优于其他理论,是因为它能最好地解释和预测所有的证据。
  • 戴一
    07-09
    过于通俗科普,建议哲学系、科哲科史入门学生阅读。刘闯评价让人误以为是学术读物,其实江晓原评价到位,只是通俗读物。
  • 脱离了高级趣味
    12-17
    现代科学的出现还是离不开新教。路德真乃现代人间的爹。
  • 有生于无
    12-14
    本书主要向公众普及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所谓科学铁律即科学家通过经验性检验解决科学分歧。科学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从理论的因果原理得出对于现象的正确描述的能力,即浅层解释力,将哲学、宗教、美学因素排除在外。科学推理由于涉及个人因素,涉及对各种假设的估计而产生的合理性排名,涉及科学家个人的本性,各种倾向,所以它具有主观性,但科学界在公开平台上的科学争论不允许掺杂个人因素,只讲客观性。而科学家的合理性排名由于争论而不断趋于一致即培根趋同。作者认为科学家早已达成科学共识,自然科学之外的所有文化都不能掺杂进可公开的科学研究中,包括人文社科和宗教文化。
  • u758212
    12-03
    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解释的铁律:在正式场合中,任何科学观点之间的争论只能通过举出经验证据来进行,而创造经验证据需要进行实验或测量。这一铁律让无数有野心有才华的人放弃美、崇高、宏大和整体的哲学世界,将一生投入艰苦乏味的实证工作,只为通过细枝末节的差异得到对因果关系的浅层解释。社会科学由于研究对象非常复杂,不同理论之间经由经验证据较量达到“培根趋同”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可能永远不存在一个大一统的社科理论。但是,高质量的经验研究仍然是社会科学得以积累发展的基石。
  • 胡秃
    10-19
    一本故事化很强的科学价值及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科学性科普书籍
  • 韧勉
    10-24
    斯特雷文斯在对库恩的范式研究提出质疑后,指出造就近现代科学的四种创新来源于,其一所有科学家都认同一种解释力的概念。其二,公开的科学争论与个人的科学推理之间的区别。其三,科学争论(不同于推理)中对客观性的要求。其四,要求科学争论只诉诸经验性检验的结果(而不考虑哲学上的一致性、理论美等因素)。我们要建立在思想和语言上都以经验为基础的科学思维。这会让科学家更好地过上真实的生活,不管在个人层面还是在专业层面,不管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在更广阔的世界中,都能实现自己的经验价值。它会使科学让所有人在物质和思想上都生活得更好。
  • 啃萝卜
    11-02
    它讲了科学认知和探索体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科学认知探索框架发展史的总结。
  • nëdm
    10-28
    比较通俗,可读性强。科学研究遵循铁律运作,反对传统理性,追求对世界的浅层解释。这也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近成果,值得深思。
  • Reed
    10-06
    东方的和谐与西方的铁律,前者一再无尽的发散始终无法摆脱经验主义的众说纷纭,后者聚合流动的思想创造了有效用的知识。如文末点题,铁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人文学科也不得不接纳科学的审视。例如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作为人文学科,也是少有的摆脱了经验主义的众说纷纭,尝试在一个舞台上开始对话,由此才开始了知识的创造。
  • 木早春
    10-07
    非常不错,或许有些章节表达略显啰嗦,但瑕不掩瑜,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