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英欧史

读书评论:
  • 张慕甄
    02-08
    简而言之,没有欧洲,就没有英格兰王国,没有联合王国,没有大英帝国,也没有“去殖民化”。这段话看起来晦涩难懂有些不太平易近人,但是却道出了近年来欧洲发展的一些真谛。阅读这本《千年英欧史》让我们认识到的是这段过去的历史,但是留给我们深度思考的确是无穷无尽的现代式的问题。
  • Uneasy
    04-14
    欧洲均势的概念很新颖,关于二战后英国与欧盟关系的论述有些混乱,想来连英国人本身也未曾梳理清楚这段过往。不过国家的发展是以百年来计算的,几十年前的事情现在仍在产生着影响作用,就像作者说的,英国也曾经历过衰落,但每一次都缓过来了。对国家发展要永远有忧患意识,不能以几年的状态评判。但冲这个最后一章我就只能给三星,论述了半天欧洲均势,最后的结论居然是建立由英国领导的欧洲联邦?欧洲均势何在?
  • 陈美芳˙Ꙫ˙
    02-07
    在历史上,欧洲的压力塑造了英国的方方面面,英国的压力也塑造了欧洲的政治状况。
  • 朱雀Haruka
    05-23
    以“欧洲均势”这一核心观点串联起来的英欧历史,千年来英国的政治变迁都可以借此自圆其说。从结果来看,英国的确扮演好了均势的维护者,遏制了路易十四、拿破仑、俾斯麦、希特勒等等一系列想要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的统治集团。除了历史串讲之外,作者提出的“英国化的欧洲”等于是对英国千年来演化而来的政治体制的极大赞美:议会制下的联合王国,更适合如今松散的欧盟联合体,这部分只有在几十年后交给历史来评价了。
  • 当归莳子
    07-12
    英国是个岛国。英国是人类史上唯一一个让自己成为大陆最重要岛屿的国家。或者说,英国是人类史上唯一一个让大陆成为“岛外那个大陆”的国家。同英伦差不多大的格陵兰岛(21万公里²),只是一个岛。英国不仅仅是个岛(国),它还是欧洲大陆的姻缘。【面积是英伦30多倍的澳大利亚,只是一个岛。】千年以来,只有英伦能够做到。无论英伦曾经干过多少事情,干过多少坏事,它的技术,无论是长袖善舞还是连横合纵,都值天朝学习。
  • LLLBK
    02-27
    本来想打四星,最后两章拉跨
  • 墨氅随风翩
    04-14
    主要沿用辉格党一派的主流观点强调无论是文化还是意识形态亦或是联合王国的政策导向都毫无疑问的证明英国是个西欧国家。算是一部不错的联合王国外交史入门书,就大英历次外交政策的深层逻辑和转向理由梳理的算不错。结论倒是提供了一个思路,虽然难度系数很大,但你大英要能继续天命所归一百年群星闪耀时,这大势不就创造出来了。但是这个翻译特别是头衔是真的稀烂,公爵随便批发的啊,前一页爵士后一页公爵,就中译本而言,也就我小学随便在一家不知名书店买到的不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不知名作者写的科普扫盲书那个档次。
  • 自由的海豹
    10-27
    反脱欧之作,挺顺畅的一本书
  • 江陵闲人
    06-30
    前面大部分大半本都是很棒的,从整个欧洲的由古到今的局势出发,讲述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在欧洲当时的地位和为了平衡所做出的联盟和努力,以及和德国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等国的拉扯关系。缺点在最后两章讲到现代的时候,一种把英国当救世主妄图回到曾经日不落帝国的优越感油然而生,欧洲均势的解释变成了还是要由英国领导的“不列颠式欧洲”。
  • 春明门外采风使
    09-19
    英格兰始终自视为在欧洲以外、又与欧洲密切相关的特殊国家,一千年来与法国、德国、苏俄等大陆列强的或战或和,都是为了阻止大陆强国威胁英格兰的安全和利益。随处可见英国人的傲慢。
  • 如水圆清
    12-05
    作为一部论战意味浓厚的册子作者旗帜鲜明的表示自己要用辉格史观叙述自古以来就在欧洲的英国以及欧洲局势对于英国宪制形成和对外战略的关键地位。在欧盟因为财政经济治理的联邦性质和民主合法性的邦联本质而暴露出对内对外的一系列问题时,作者热切的呼唤一个俾斯麦来促成一个欧洲一体化的“事件”,这一“事件”而非“过程”主导的政治路线按作者的分析同样也是一种盎格鲁-萨克逊经验——也就是首先在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法案》中创立,随后又在美国制宪后第二次取得成功的基于议会合并的跨国联合模式,所以脱欧派的思路违背了真正的大英传统,而欧盟的渐进方案又与成功经验背道而驰。欧洲在历史上对英国持续发挥着结构性的影响力,英国的成与败,光荣与屈辱,亲欧与疑欧的争论,永远不变的是政治精英对欧洲大陆的持续关注。
  • 韧勉
    03-12
    本书是规避经济原因,专门思考1353年以来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基于外交层面的互动,英国或者说是英格兰的皇室一切外交政策的变革都是基于自身经济与拓张利益的考量,包括维持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与其形式上的经济一体化统一,以及在欧洲、美洲、非洲殖民利益中的拓展,在此过程中一些词汇的含义变化,也可反映出欧洲的中心性,最明显的就体现在“帝国”(empire)和“选民”(electorate)等单词的使用上。这些单词在19世纪才有了今天的意思,然而,对18世纪的人来说,“帝国”是指神圣罗马帝国,而不是日不落帝国。同样地,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民”指的并不是英国政治家定期从他们手中争取选票的那些人,而更像德意志北部的汉诺威选帝侯。
  • 维舟
    11-16
    豆瓣评分偏低,其实还是不错的,颇能成一家之言。在诸多强调英国“自由”和“海权”身份的独特道路著作之外,着重从英国与欧洲的关系来看待英国的identity,进而主张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欧洲的英国化”——这一点能否做到姑且不论,但确实有其见地,也可说为英国指出了融入欧洲、脱欧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可说是历史学家在了解历史和现实之后的通达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