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死亡
读书评论:
-
珅06-13希望能读到中国版死亡详解。
-
夏天语书06-12人的一生中,死亡只会拜访一次。但是看这本书就好像换个方式经历了一次死亡,让人忍不住反思生活、敬畏生命
-
拉奥孔安提戈涅06-12【既无法康复,也不会死亡,医疗如何改变生命的终点?《现代死亡》精读-哔哩哔哩】 https://b23.tv/ABwSS5219:30 宗教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以及安乐死部分 核心还是地区贫富差距 不仅是家庭与家庭的差距 更要包括个人与个人建立家庭的必需品(房子)的差距。 一个读了七年书的规培医生 面对几万一平的房子 你指望ta不从患者身上谋财续命 那我觉得你跟ta一样伟大。
-
Doran06-09死是最容易的,日日活着,却不能过简单的生活,那才是煎熬呢。熹贵妃明明想熬一熬安陵容,最后却还是给了她苦杏仁,让人体面的死亡,也不失为一种仁慈啊。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医疗救治现状太难,病人和家属通常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而依据通常是一些错误的常识和社会规范。在日常小病中留意,有意识的增加医疗素养,坦诚自己的感受,也许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事儿。
-
GreatFeihao06-08还行,围绕现代死亡的方方面面讲述,现代医学让死亡变得漫长,因此对患者和其他角色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一边是尽力挽救生命,一边是让患者体面结束生命,两边都有一定说服力。深陷痛苦的绝症,患者丧失了体面生活,家属也痛苦不堪,但是法律出于谨慎起见又非常严格避免滥用安乐死或者医助自杀,这后面的方方面面作者讲的很清楚。不过感觉行文略有啰嗦,讲故事没有阿图 葛文德讲的引人入胜
-
薄荷绿08-02笔记DNR/DNI(不做心肺复苏/不接受插管)哈佛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将不可逆性昏迷定义为死亡的新标准,并且确定了大脑永久丧失功能的特征,重点关注了构成脑死亡的四个主要特征:1.脑死亡患者应对任何外界刺激无反应,如严重疼痛,噪声等。2.自发性肌肉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生应根据指导进行“呼吸暂停”测试,避免非脑死亡患者因无法使用呼吸机而缺氧。3.患者无法产生任何身体反射。4.患者脑电图呈直线时间应在10-20分钟以上,对疼痛或噪声刺激无任何反应。为了提高自我价值,我们沉溺于比自身生命更加永恒的形式,如艺术、文学、慈善、毋庸置疑的功绩,以及取之不尽的资源。我们在子女身上投资,期盼他们能继承我们的遗志,让我们在他们的会议中永存。美国50岁以下的人的死亡
-
hayasi_sibako06-29现代死亡不是一瞬间,是一过程。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如妖神鬼怪般灰飞烟灭最好。
-
不会吹巴松07-27“每次蓝色警报做胸腔按压的总是我,正当我这么想时,我瞥见病人的妻子正在一旁看向这边,四周都是医护人员。我的眼前闪过几分钟前的画面,我们所有人都在恭喜她和家人,她的丈夫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似乎是永恒,又或者一瞬间,一切都结束了。受过的培训令我足以应对这种时刻,但仅此而已。”
-
没头企鹅07-24现代医学只能尽可能地推迟死亡,无法避免死亡。但人们对死亡的观念依旧落后,本书提醒我们应当主动去思考和谈论死亡,通过了解死亡的终点以及理解医学现状提前做好准备面对终有一日的死亡。看上去讲了很多内容,医学的发展,死亡的界限,护理的困境,代理人的职责,安乐死现状和医疗选择等等,但是大多只是通过案例点到为止,实际上还是其他书中读过的观点,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输入。
-
自由的心07-23在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中,‘醫學一直是一門藝術,直到現在它才成為一門科學’,在付出無數生命的代價之後,諸多勇敢、細緻而聰慧的探索者,把現代醫學引導到難以想像的高度,然而死亡一直是無法避免的終點,在這段終極之旅中,醫生和無數現代醫療手段不見得能給予患者最好的選擇,面臨誰都無法輕易直視的結局,長期的護理、宗教、臨終關懷和安樂死,糾纏著倫理道德、法律和信仰的選擇,成為病者和生者必須面對的的難題。‘昆蘭案’在美國醫學倫理演化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引導當代社會對於死亡選擇權的思考,未嘗不是一種進步。本書作者是一位臨床醫生,親歷驚心動魄的搶救案例和行醫過程中面對死亡的眾生相,結合歷史、法律和哲學的事例、觀點,理智中不乏親情交織、悲憫之心的流露,典型的美式寫法,娓娓道來,發人深思。
-
susubb07-23可读性不强,没有《最好的告别》让人感悟深刻。
-
四季大美丽12-15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不是因为你不谈论它,不了解它,它就会忘记你。它就静静的等在那里,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而你却对这一切懵懂无知。所以说,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一无所知。
-
乙左左12-09讨论现代死亡的好书。先从微观的细胞层面科普了死亡是如何发生,再引出医疗手段如何延续生命,这仅仅是这本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讨论死亡对于医学、个体、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资料以及作者的亲身体会和经历,其中“昆兰案”作为死亡权运动的开端非常值得思考与探讨。整本书对死亡的看法层层推进,毫不避讳地深入到了宗教层面,医生和病患的信仰差异造成的对死亡的态度,以及信仰对个体临终的积极或消极作用都进行了比较。进入家庭和社会层面,患者与家属之间该如何沟通,甚至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分享死亡,视角非常开阔,一本告诉人们如何面对死亡以及理解死亡的书,为死亡这间黑屋子打开了一扇窗户。
-
粟冰箱02-15一堂生死课。作者没有过多关于面对死亡应该如何如何的阐述,而是以一位医生的眼光、结合许多实例来剖析现代死亡的过程,给死亡这个“黑屋子”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大胆地交流,理性地谈论死亡吧。
-
国王KING12-05死亡是一道让人恐惧但却吸引人的谜题。这本书能解答小时候「人为什么会死亡」的疑问。向死而生,了解死亡后,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