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觉醒
读书评论:
-
江湖夜雨10-10熙宁变法的先声。改革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以为此次变法之所以失败,一是皇帝信心不坚定,容易动摇,轻信谗言,贪图安逸;二是反对派力量太顽固。三是外患的消除,让变法失去了最重要的动机。所以得过且过,直到熙宁变法的二次觉醒。
-
Cassie是君君呀09-11作者以庆历新政为主题,有意写出像万历十五年那样的作品,前半段从安史之乱切入,由浅入深分析北宋仁宗期面临的问题,可是后半段我真是硬着头皮看完,车轱辘话太多,反反复复的提;不时点缀的现代诗词或者是心灵鸡汤散文,就像不合时宜的BGM乱入一样,有点儿出戏。总而言之,作者想表达的很多,应某好篇布好局,有所取舍才是。
-
Ove09-10重读《岳阳楼记》已不再是上学需要背诵的课文,而是多一份哀伤,那是对范仲淹一生为国家百姓却郁郁不得志的哀叹,是对他“微斯人,吾谁与归?”孤独的理解。偌大的王朝,皇帝想权力,官员想利益,改革派横空出世有种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里既视感,但始终是势单力薄。只可惜了他们的勇气和理想,仁宗不配,奸臣狂喜,苦了黎民百姓。
-
索多玛党组书记09-06作者文笔上佳,如果你喜欢这种慷慨陈词、激扬文字的文风,那这个书会看的很舒服。对我这样一个老年人而言,书里的内容很多都比较熟悉,作者的引经据典(包括外国)和充满个人情感的读后感,并没有让我有太多触动。庆历年间的人和事,因为太过有名乃至显眼,其实想要写出花儿来,很难的
-
怪珈王08-30改变很简单,但能够坚持改变,从始至终不变心的能有几个呢
-
iClaud09-01虽然对双方的描述有些脸谱化,作者的立场也过于鲜明,但是毕竟是通俗写作的需要,这国政的守与变,哪有这么黑白、简单。可是作者点出的对皇权来说,朋党岂在乎忠奸这个道理倒是颠扑不破,而欧阳修倒反而当局者迷了。是是非非,兴亡盛衰,终究宋朝士人的风骨与跌拓,还是在滕子京的岳阳楼,苏子美的沧浪亭...
-
youyi00009-01书中有些观点感觉经不起仔细推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youngriver08-10仁宗被认为是儒家皇帝的典范,为何在庆历新政中只坚持了一年便草草收场,恐怕不是性格软弱那么简单。这本书写得激情澎湃,不过分析过于感性,有些遗憾。
-
亥初08-24三星半,不如直接写范仲淹传。作者文笔挺好但老喜欢冷不丁的加一些没什么必要的英文和引用,挺突兀也打乱阅读节奏
-
小墨08-24王朝大抵不过三百年。每每阅读历史,这句话总不由自主在我耳边回响。经济循环论告诉我们,朝代盛极而衰,每在经济顶峰便一定会开上历史的倒车。朝代中期的皇帝一定会为此而奔波努力,以此来赢得中兴,谁又曾知道这不过是帝国崩塌前的最后一抹彩虹。再优渥的制度也常常会有其弊病,制度不若自然规律,它并非一成不变,而全是人的执行。当蛀虫随之而来,制度弊病被无限放大时,危机也随之而来。仁宗算是一代明君,他在弊病只是初露头角之时,便已经下了变革的决心。倘若成功不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伟业。可是盛世之下的靡靡之音与改革之时对于放权的不安导致着庆历新政不过是汪洋中的一小朵浪花,终不过是泯然众人的结局。天才终究也会被时代浪潮裹挟,可以超越时代却永远不可能跳脱于时代。这是困住所有人的枷锁,我们又怎能以后来者的角度归咎于谁呢?
-
sun08-11首先,作者被编辑坑了。里面有一些明显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就如同吃香米饭吃出沙子一样咯牙。其次,作者文采很好,读的时候很舒服,但却用力过猛,达到以文害意的效果,有点可惜。对于庆历新政的理解,作者是站在一段历史时期来叙述的,既点明了宋的历史朝代性格,也说清了当时各色关系人物的关系和态度,高度概括了新政的措施,说好听点叫兼顾了文学性和历史研究,说难听点是这两边都没照顾好。这本书其实可以成为一本深入浅出的历史科普书,但是在作者文辞修饰和编辑不负责任的加持下,硬生生把水平拉低了一个档次。
-
读书的尹师傅08-17被编辑坑了的一本书,内容其实很不错,旁征博引,生动有趣。但是在文本,标点校对上各种错漏,比如:苏辙是苏轼的哥哥、吾与谁归。真的让人无语。
-
Sea08-20有内外部压力的时候想起来改革一下,一旦解除就继续加强皇权了,可惜了这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们。
-
TOMOKO08-21还不错,把庆历新政的前情后果都讲的很明确很清晰,分析逻辑在,不枯燥
-
蓝蓝和月月10-03前面半本觉得很好,后面可能自己看得潦草了,也没买到正版,找的是一本错字很多的盗版。
-
Isaac11-29从安史之乱导致的藩镇割据武人当权,而为革除唐末五代之弊端,赵宋重文轻武又广开科举,实行募兵制,导致冗兵冗官,财政军事疲敝,仁宗因宋夏之战力图革新,才有了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从吏治和官制出发必然触动士大夫的既有利益,而士大夫的反对也成为必然。而仁宗的疑心不坚定也导致新政几个月内便草草了事。从而使赵宋错过革新的机会,也为八十多年后的靖康之耻埋下伏笔。从唐末之后,世家大族慢慢丧失政治话语权,赵宋推平民上位,又善待士大夫,表面看鼓励士大夫针砭时弊,终得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但因赵宋对臣属的分权和皇权强化,使得士大夫更加依赖于皇权,中国的中央集权开始了逐步强化走向专制之路。题外话,作者的文笔又卖弄又词穷,编辑是不负责,文法病句太多。
-
清欢11-26作者文采飞扬,旁征博引中西旁通,但有时稍显自恋,以至于读完全书目的不明;本书责编非常懈怠,出现了皇子姓氏出错这种难以难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