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者的国度

读书评论:
  • raku
    07-11
    一些细节真的很真实还原了pais vasco的人
  • Jarry
    10-30
    去西班牙玩找来读, 此书的大背景是西班牙巴斯克自治运动恐怖组织埃塔, 之前听说巴斯克要独立 还得敬佩的 没想到后面这么多血腥往事… 中间想到北爱也是 都是2010s或者说至今还有遗留问题. 里面对于两个家庭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描述的很精准 消息告诉了一个就断了 老妈哥哥知道的事 妹妹爸爸都不知道 etc
  • 宫雨辰
    10-25
    2022.10.25.重庆家中,叙事太平淡,结局不满意.
  • 月出接日落
    01-07
    22/03 泛(纸质)1/3 | 读了1/3后实在按捺不住内心那股弃读的冲动,遂弃书。怎么说呢,文笔和叙事技巧还是好的,但这种文学性让我觉得刻意,有一种拖累故事节奏的感觉,也许改编成电视剧后会好些。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故事内容也一直没有沉浸感,没法“相信”里边儿的人物,更无法与之共情,我能感到这个故事是背后有作者在操纵、编织的,而不是从生活和历史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也许是我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确实莫名不喜欢看小说,如果可以,我更愿意去读一读同题材的非虚构作品。PS:在看课外书方面我一向是“自己买的书咬牙也要看完”,但新的一年里决定培养自己舍得弃书、及时止“厌”的胆量,尤其是面对现当代作品,大可相信自己的直觉。
  • oso
    12-23
    没有任何对巴斯克艾塔运动的介绍,不了解这段背景的人读起来也许会有点迷糊。小说本身很克制,讲述了救赎、自我救赎,还有和解。
  • Abla ja jong
    03-09
    西班牙语果然是世界上脏话最多的语言,这碎片似的叙事真是一地鸡毛,不太适合看这种说不清、说不尽的情感纠葛,不过作者确实展现了不一般的写作技巧和能力
  • Romina
    02-20
    HBO同名电视剧也拍得特别好
  • 杳圻
    04-04
    看过同名剧再来看原著的,再感叹一下,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太细腻了,特别是两位母亲。
  • miss_forward
    09-25
    “阿兰洽开始想护着孩子,把门关上,很快改了主意,就让他们听见,让他们知道,让他们明白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 Sachiyo
    10-28
    恐怖组织带来的伤痛。丈夫的突然离世,儿女的焦虑与躲避,主人公内心的不解与悲痛、怀念与回忆,随着时间反而加重。这本书不仅仅是探讨恐怖袭击对受害者的伤害,还有沉默群众面对种族主义独立时,同情但是躲闪、顺从而不反抗的描写。让你看的时候有种无以复加的气愤!
  • 于百九
    11-08
    文风也太细腻了。人称转换需要几十页来习惯。好书,推荐。
  • 我愛freitag
    10-19
    作者的話“我寫作,是想反對用政治藉口、以祖國之名去犯罪,反對一小撮武裝分子,依靠社會上一幫無恥之徒,決定誰是祖國的人,誰應該離開或消失。我寫作,不帶任何仇恨,但反對任何仇恨的話語,反對別有用心的失憶或遺忘。有人試圖編造一段歷史,為其規劃的集權主義思想服務。”
  • Ashen
    08-03
    读到一半实在熬不住弃了,主线悬念以龟速推进,所过之处是大段大段无意义的家长里短,视角局限在两家人之内,这么一个具有公共性的主题,作者竟然完全没有展开其社会意义,真是丢西瓜捡芝麻,“老伙计”死得冤啊
  • 上海译文文学室
    08-06
    有些道歉也许很难,但绝不能缺席。
  • 沧浪
    08-28
    曾漫步在圣塞巴斯蒂安的贝壳湾,也曾为《西班牙情事》开怀大笑,如果不读历史,很难想象如今平静的巴斯克当年笼罩着怎样的恐怖气氛,唯有在毕尔巴鄂不起眼的街角才能找到“ETA,NO”之类标语痕迹。一如对待佛朗哥时代的遗忘政策,埃塔放下武器之后,巴斯克人如何看待过往,也成为一个颇有悬念的命题。阿兰布鲁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令人沉痛,引人深思。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此,那么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何呢?道歉可以抵消遗忘吗?这些都值得继续追索,西班牙的昨天,或许是许多地区的明天。不为一本书的艺术品味,而为一群人的宿命,沉默。
  • 赵松
    08-15
    作者的方式,就是不断打开那些结痂的心灵外壳,让他们/她们由内而外地不再沉默,用他们/她们的眼睛、感觉、心声去面对敏感的彼此和习惯于回避问题的世界。受害者遗孀毕妥利,埃塔分子凶手的妹妹、中风瘫痪的阿兰洽,凶手的母亲米伦,这三个女人及其关系,生成了整部小说的对称结构和情感波动的的中轴线,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某种强势韧性的生命力,既推动着毕妥利以无畏精神去讨要公道,也推动着瘫痪失语的阿兰洽在无望的爱里紧紧抓住最后的希望之光,还有无比艰难的近乎不可能的和解的终于出现。这个结果真的可能吗?其实作者知道,在这个越来越复杂且危险的世界里,宽恕跟和解并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唯一的希望所在。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阿兰洽用IPAD打字跟自己一直爱着的哈维说:要是哪天你也中风了,咱们就可以结婚了。
  • 曼陀丽
    06-09
    文笔冷静而又克制,没有悲情的语气,不表达鲜明的政治立场,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需要静下心来细品。
  • 三周華不注
    08-04
    作者的想法是写出故事,避免恐怖分子成为英雄。所以他并没有对巴斯克分离主义提供任何见解,没有描写政治、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导致发生分离主义、恐怖主义的原因(要是写了,国内就不敢出版了)。围绕恐怖分子的家庭以及受害者家庭总共9个主要角色,写了挺多无关紧要的情感故事(感觉LGBT可有可无,像是“蹭热度”),像是注水剧。且结局两人-沉默-拥抱-和解,有点过于小说化。*叙述特点:经常在一段第三人称叙述中插入一句第一人称叙述——这一段主要描写对象的心理话语。P.S.为什么把“Txato”译为“老伙计”,这令人想起译制片。
  • Nelly.L
    08-29
    对中国读者来说应该是一部即使对文化语境一无所知也能产生深刻共鸣的小说,它事关政治如何撕裂人群,带来内斗;事关系统性和解缺席时施害者和受害者双方如何应对历史创伤;事关亲情友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张力。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