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形式、国家衍生与批判理论

读书评论:
  • NO WAY
    07-21
    全是一手文献做出来的,史论结合,很不错。一些观点挑战了西马的传统解释框架,有勇气。
  • 左岸花开
    04-28
    对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太重要了
  • 张大聪明
    05-18
    本人并未研究过哲学,但这本书对我来说也不难读。不同于现今学界文字浮华、不知所云的文风,作者李乾坤坚持一贯简洁明了的文风,对问题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而又精到的叙述,学风文风之扎实,值得吾辈学习!
  • 分子
    02-05
    怪不得哈贝马斯如此生气,穆勒和诺伊西斯几乎在宣判交往理性和规范伦理不可能的同时证明了其与修正主义的同质性…
  • Hier Tanze
    02-26
    做的更像思想史而非哲学,太多材料引述,且重复而不够凝练。对于关键人物的介绍也只是开了个头,并不深入和清晰透彻。巴克豪斯强调价值形式具有超个体的主客统一的思维形式,并将货币视为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反对前货币的价值理论;价值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自身在中介过程中成为主体运动。莱希尔特以观念的二重化来解释价值向价值形式的过渡,以现实的二重化来解释商品向货币形式的过渡。新马克思阅读强调交换环节的优先性、强调逻辑而非历史,赋予政治经济学范畴以主体向度,并指认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范畴批判;特点也是问题:不重视剩余价值理论、忽视生产、丢掉历史、视野局限在政经批判。看下来,虽然在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那里开了个好头,拉开了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的距离,但论述思辨晦涩,视野狭小,成果贫瘠,被边缘化也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diePickelhaube
    10-23
    浅尝辄止,以史代论的部分太多
  • 无虞
    11-27
    本书试图打破批判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文化哲学范式的刻板印象,想要挖掘批判理论传统中的政经批判潜流,即新马克思阅读学派。他们认为价值形式特别是货币问题,是马克思超越古典政经的关键,强调交换的逻辑优先性,政经批判是一种通过范畴批判开展的双重批判:同时批判现实的经济系统及其意识形态。新马克思阅读学派的局限在于:1忽视了作为价值形式历史-逻辑前提的剩余价值生产;2过于重视交换环节而忽视了生产环节;3重逻辑轻历史;4缺少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批判理论的魅力始终在于其跨学科性,政经批判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的结合,这可能是今日继续做政经批判的方向。文本多文献综述、思想史介绍,凝练性不如作者写的小论文。同样的议题下,可能直接看Werner Bonefeld的那本书会更有收获。
  • 存在之途
    11-28
    乾坤对新马克思阅读的引介弥补学界空白,功莫大焉
  • 栖迟不悟
    02-21
    从文献译介的角度来说,由于提供一些不容易注意到重要材料,可以说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但是严格来讲,这种研究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哲学--毫无分析,这项研究最多能被称为普通的文献综述。国内的马哲研究的硬伤根本不在于不认识新的西方思想,而在于绝大部分人连德国观念论的台面都还没有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