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北平(汉德对照)

读书评论:
  • Izaya
    06-28
    偶然所得一本书,自己虽然感受不到内容的意义,但看看过去北京的图片还是挺好玩的。听说雷老师课挺难
  • 年糕
    08-23
    文字部分不多,但读完对新中国前的中国天主教画派人物和时代背景下的外国教士多少有些粗略的了解,这是读本书之前没有的。第三部分占全书一半篇幅,给新学水彩的我一些灵感。加上画的是北京,更有亲切感了。
  • kotokoja
    08-16
    喜欢里面的画,很安静的感觉。
  • 10-02
    图书馆借的。了解一段历史,画很工整,静物画。俺来徐家汇教堂是西班牙的范廷佐(Joannes Ferrer)(1817-1856)当时是助理修士,1847年来到上海。徐家汇的教堂见过多次。北京辅仁大学旧址只走过一次,恭王府附近。这些传教士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巨大。
  • 苏斯洛夫
    02-13
    所有文字都是中德双语对照,日记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剧变中人的不安和矛盾,画作很工整,整体可读性一般。
  • 逍遥的鱼
    12-10
    文字就是日记 但画很好看
  • 雨水分你一半
    10-26
    内容不是很多,前期主要介绍了相关人物和背景,令人感动是:那个年代北京对知识文化的包容,传教士和西方知识来华带来了新世界的一角,有一种认识世界的奇迹。在书中也能逐渐感受到政治压力和战争带来的压迫。最后的画展现了北平,画中透着安宁和静谧,就像那个年代是的北京,和现在的喧嚣截然不同。美中不足:全书内容相对较少。最后,好怀念大一下学期,我的近代史课题《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可惜u盘染毒文件全损坏了,现在我的传教士和美术知识又多了那么一点点。
  • 小棉被
    05-18
    仅用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内容很少,但遇到这位当初频繁出现在工作里的美术教师,依然有如逢故人之感。看到八十岁的白立鼐,这场照片里的相逢变得有始有终。也是第一次看他的画作,北京的护城河在他的笔下洇出大片的绿色,想起那张他带着学生在河边写生的照片,当时他的眼睛里就是这样的景色,仿佛时空出现交错,感觉非常奇妙。不管过去多久,老照片带给我的情感和仿佛亲历者的感受都无法忘怀。ps:雷老师知道我单位藏有很多白修士的照片吗?如果都能放在书里,肯定内容会更丰富些。
  • 风挑一点灯
    10-27
    绘画风格颇朴质喜人。
  • Fal Conde
    11-24
    他还算幸运的,跑的比较快,1949留下来的那些传教士的命运,当真是一蟹不如一蟹
  • 纸鸢飘摇
    06-09
    非常精致、用心编辑的薄书。一直对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很感兴趣,比如之前推荐的那本儿《闯关东的爱尔兰人》。奥地利修士画家白立鼐在中国生活了26年(1923~1949),其中16年都在北平的辅仁大学任教。从他在1948~1949年间留下的德语文字记录里,能够强烈感觉到对于战争以及政权交替后未来的严重焦虑。最终他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经由上海飞抵香港,离开了中国。书中收录了他的素描、水彩以及动物和静物画作,尤其对北平风物的刻画非常清新,特别喜欢。
  • 这么近,那么远
    12-04
    按需。“第一部分介绍白立鼐的生平。白立鼐在中国生活了26年,曾在北京辅仁大学任教16年。他是中国知名画家陈缘督、陆鸿年、王肃达等人的导师和朋友,在很多方面帮助或影响了这些中国的年轻画家。他甚至还在北京沦陷期间,机智地营救被日军抓捕的中国教授。”
  • 紫铜大火锅儿
    08-08
    20180807-0808 秉承了雷老师著作一贯的干货少空白多的特点。唯一收获是知道了George Wang就是王肃达。
  • 陆钓雪de飘飘
    10-16
    如果只看中文日记,那就太缺乏可读性了,幸好还有德文和史料和照片和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