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读书评论:
-
Liberequal06-14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徽商的著作,成书较早,文献丰富,勾勒了自弘治运司纳银制度到道光票本除“窝”前后徽商的起伏,以及对社会风俗和城市兴衰的影响。但是整体论述并未入木三分,说到底商人作为四阶级之末一直都是权力的附庸,我更期待看到那些代表盐商的首总是如何与皇权、官僚机器互动的。总体还是值得一读的,有非常多有趣的史料。
-
非牛顿流体05-09原作出版于1996年。主要围绕徽商中的盐商群体来谈,谈及与之相关的明清时期盐政、城镇、户籍、社会文化。虽然每部分都涉及到了,也有独到的见解,但谈的却又都不太深入,总之尚有许多可商榷深入挖掘的空间。
-
板樟鉴04-30短评中“优雅骑士”基本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论著的问题在于始终描绘扬州与徽商关系的表面现象。以至于读完竟回首发现第一章对“窝”的考论可能是本书最为深入的论证。本来寄希望于了解解读“家族文书”的新发现,结果只是在描绘扬州新城、仪征、淮安河下、东台诸城镇兴起以及扬州文化中的徽文化因素。不过,真的好想去扬州,虽然去过几次。但仍想看看会反映地面的玻璃隧道,解开这个心结。
-
月下小兔04-12很少读这种史学专著,居然不难通读。我本淮扬人,对于书中的风俗、城镇、人文都感到熟悉,加上史学家眼光又多了一层宏观和旁观者的客观。历遍明清两朝,多少风流逝尽,淮扬变迁,徽商散落,前朝梦忆,实可叹也
-
一路走来一路读04-05考据很下功夫,特别是方志、文集、族谱等地方史料运用非常厉害。导言部门概括了本书核心观点:自明代成化、弘治以来,伴随着两淮盐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大批盐商辐集扬州,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河下盐商社区。通过模仿、消融苏州文化的特质,逐渐掺以徽州的乡土色彩,最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扬州城市文化。风雅、豪侈的“盐商派”或“扬气”的生活方式,对于明清社会习俗之变迁,风尚之演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随着淮、扬城镇的衰落,盐商社区文化也迅速式微。“盐商派”的生活方式逐渐被近代新兴的资本主义洋场文化所取代。原先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之一的扬州,也就蜕变而为一个地区性的文化中心。这种文化中心地位的沦落,与淮、扬城市地位的变化恰相吻合。
-
Cathy12-10建议多加些小标题帮助读者消化较为学术的内容
-
智术师03-14本书文笔颇佳,堪称学者之文的典范;但内容散碎,不成统系,史料之间并无内在勾连。以二十多年前的旧作视之尚可,以今日眼光评判则难称佳作。我读的是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修订版。
-
小布05-24以徽商为中心,拓展到徽商对于周边社会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辐射作用及其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的影响。美中不足的是写得有些浅了,还是描述性质的居多
-
樗里子01-29作为曾经的扬州人,读此书总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可惜繁华不再,只剩下一段记忆。“曾记髫年买棹游,园亭十里景幽幽,如今满目理荒冢,草自凄凄水自流。”
-
Celeste!02-10以为是讲徽商的书, 其实更注重讲徽商中做盐业的人为淮扬地区带来的影响. 很有意思, 之前没有想到盐业居然这么这么厉害, 也没想到扬州的曾经是这么辉煌...很想有时间去一去
-
倔执的旅人01-01势要通过“占窝”突破开中法,盐商利用“输献”取代势要,明代商业的阳谋也是精彩。嘉道以后,徽州盐商财力不济,走向衰落,于是高利贷来了。今古同一格调。
-
孔飞刀大叫兽06-21史料充足,论证严谨,极尽明清社会变更与淮扬徽州盐商兴衰之互动关系,对于“窝”的考证很见功底~
-
流星飞绊02-05关于两淮盐政的记述以及家族乡土情结对于徽商群体影响可以与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和曾小萍的《自贡商人》相勾联参考。淮扬地区是皇权时期中国最为典型的产业城镇群,以盐业为主体建造出了一个奢华而秀丽的经济与文化的区域中心。而当盐业衰退时,整个城镇群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大部分城镇便转型为新区域中心(上海)的腹地。这一方面说明了多数小城镇经济在前期对于盐业的依附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对于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翻阅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著作,正如老师们所说,我汗颜于历史学家们对于史料的获得与分析,这是一个门外汉极难达到的,但同时,从书中我也隐约感觉出了对于历史分析的另一些可能与视角,这也许要依托于历史学科之外的视野,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
江海一蓑翁03-09王振忠先生的成名作,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淮扬地区的徽州盐商活动与当地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史料丰富,考证详细,在参考大量文献之外,还展开多次深入的实地调查,学术精神值得敬佩。关于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经济文化间互动作用的论述,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史学和社会学想象力。
-
优雅骑士01-04由于成书时间较早,因此书中很多地方现在看来已经略显落伍。作者对社会变迁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徽商的土著化、盐业城镇的兴起、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的建设、奢侈享乐之风的盛行以及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的转变等表面的变化,这些繁荣景象的背后是盐政制度的演变、聚落空间的变动、行政区划的调整、市场网络的形成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总体看来该书还是更偏重于徽商对淮扬地区艺术文化和商业消费的影响,盐商的本职工作反而模糊了,我们看不到他们如何具体经营盐业,产运销各个环节又是如何运作,市场又是如何发展。书中对于徽商的土著化问题的解读也留于表面,实际上移民入籍由于牵涉到科举名额等问题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博弈才能实现。徽商在当地对内重修族谱建宗祠对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捐资修路架桥等一系列行为背后也并不仅仅是家族意识和公益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