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
读书评论:
-
黑皮卷卷01-02比起《1984》,我不算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我缅甸生活很难让我有一种画面感,大概是因为缅甸是我不太熟悉的国度以及殖民生活也是离我很遥远的,不过看到后记才发现这本书其实有点儿类似于奥威尔的自传,嗯感谢最后的后记才让我真正读懂这本书。
-
#以猩02-17对人们心理毫不留情的揭露非常的毛姆,但还是有风格强烈的政治表达的阶级立场站队让我明白这是奥威尔。相比另外两本“神作”,这本显得或自然或平淡得多,不过很丰满的展现了殖民时期的缅甸(当时还叫印度),各阶级的不同立场和想法,女子着急的婚姻又让人想起简奥斯汀,不得不感叹女子婚姻在英国文学中创造的重要性。
-
谢西楼08-15结局吊诡而真实 过程辛辣深刻
-
水不洗水05-12这甚至不是阶级对立而是种族对立,佛洛里的带着狗一起自杀,如果象征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人都喜欢忠犬。但是伊丽莎白不是忠犬配偶,而是嫌贫爱富猫配,所以结局一点儿不意外。帝国也在渐渐退出时代,而不是衰微……因为即使没了帝国主义的侵占有些人还是奴颜婢膝的样子。。。。它的强大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区别。
-
覆盆子与木莲i09-15依然最爱作家前三名,翻译很加分。
-
北斋锖绿01-19这本书,很不像乔治·奥威尔的书,不是很喜欢。没有金钱、没有容貌、没有名誉会让一个人失去爱的能力,也没办法让别人爱上自己。所以,弗罗利一直都只是伊丽莎白想结婚、以脱离寄人篱下的不安、做自己生活主宰的备胎。伊丽莎白最后什么都得到了——感情、金钱、专横、奢靡——留给弗罗利的只有胸口的洞和一地残渣。
-
清:砍过一条街12-20奥威尔的文字好像使人留在了那片闷热潮湿的缅甸丛林
-
tuoyu08-24夏日炎炎读这本书,书中描写的炎热感扑面而来。爱情是虚幻的错觉,那个女孩根本不谈爱情,所以他注定悲剧。
-
Spirit·Saturn07-09殖民体制-奴役与支配一个人,没有特别做什么好事,也没有特别做什么坏事,因为命运使然,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这就是悲剧。
-
耳朵01-01一股陈旧的气息,像中学里面看的外国名著
-
齐自多02-24至今白人老爷们嚯嚯过的缅甸,仍留下无数吴柏金腆着肚子偷乐,也给我留下了缅甸服务态度真他妈好的印象。
-
九龍公園游泳池06-15一个人不认同自己的身份,却因为害怕不合群而不敢公开反抗,最终也将酿成悲剧。既然弗罗利自诩是一个清醒的人,那么在第一次被伊丽莎白拒绝之后明明看清了她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还要这么执着,难道真的相信她可以救自己脱离往日的生活?或者说爱情就是这么不合理,好讽刺。
-
左叔01-16很艰涩的开场,好在坚持后慢慢地进入了小说的情境,描写人的孤独感抓住了我。一个得逞的阴谋,一场有疾而终的爱情;一个帝国即将退场的背影…
-
渡边03-06殖民地这个主题在20世纪被反复写,现在后殖民也很热。这篇处女作,可以说成熟,也可以说有模仿,如果继续这么写,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毛姆或福斯特,但奥威尔这个人最厉害的一点就在于有强烈的自省,所以才走出自己的路来。
-
Deep Control10-06较多的是历史参考价值,写成纪实体裁或许更有嚼头。奥威尔写小说可真不怎么样呐。这版译文通达许多。
-
木卫二06-0641°高温读物。弗洛里受制于胎记般的回归热病,归国不成、恋上伊丽莎白、地震发生到突发暴动,命运像是环环相扣的蛇之拥抱,害他无法从殖民体制中解脱。但冥冥中的宿命,让他成为了“那个死在缅甸的英国人”之一员,仅此而已。至于爱情是不是幻觉,殖民时代是不是望不到头,缅甸的炎热丛林和伊洛瓦底江的涌流是否无休无止下去,答案早写好了。尽管书中人物立场各不相同,但英国人、印度人和缅甸人,无一例外是受到体制奴役与支配。弗洛里的内隐与脆弱,令他无法斩掉殖民地的症候。但他在失败与绝望中的勇气,甚至是最终选择,都让他真正得以抽身。与此同时,所谓的转世轮回中,那个恶棍大概真变成了一只青蛙。
-
河童01-26大英帝国的斜阳,白人对当地人的偏见,当地人之间的争斗,挣扎在阶级与圈子的漩涡中。基于前阵子读完毛姆的《木麻黄树》,在读这部时总感觉风格很像毛姆。
-
海扬尘10-05奥威尔懂得如何描写绵长而又噬人的痛苦,这让我读出几分毛姆感。书中不乏“语出惊人的譬喻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个零余者,体制内的身份让他目睹了殖民统治的残暴和贪婪,作为下层官吏他痛恨不义蔑视权威,但他无力改变。他同情当地人,对他们的麻木怒其不争,然而一旦发生动乱,他还是会站在政府的立场抬起枪口。在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过着内敛孤独的生活,活在书本里,活在自己不可言及的秘密想法里”后,他发现一切全是虚伪,却不愿放弃希望。他试图在一个新来的女人身上获得救赎,最终幻想破灭,他选择了死。主人公不幸的根源在于不管如何不认同自己的身份,还是会在无形的束缚中按照身份行事,这种分裂毁了他。奥威尔把缅甸期间亲身经历化为一部小说,文字充满了犀利的刻薄,让处境相似的读者极不舒服,然而读者明白这种讽刺也指向奥威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