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读书评论:
-
午夜飞行家12-13跟着科考队,在乌苏里的原始森林里艰难徒步,分别有着俄语乌德海语和中文名字的河流山脉,各种原始又壮美的风景,眼花缭乱的动植物,河谷里的土著居民和中国人,除了糟糕的天气和恼人的蚊虫,其他一切都让人神往。复杂的地名和方位降低了可读性,要是有地图就更棒了。而德尔苏是整本书的灵魂,爱死这个赫哲族猎人了!
-
chrissy05-06如果有个带地图版更带劲了,也是一本舍不得读完的书。btw条目的页数262是错的,页数应该是372,字数是262千。
-
生存在海拔四米09-03德尔苏是个朴素的环保主义者,当地各民族之间生存竞争很激烈几乎没有环保精神。这么美丽、自然资源充沛的地方早晚毁在人类手里。和非“专供版”的内容一模一样,就是封面多了“专供版”三个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俄国“地理版”注释,当时俄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是那个样子的。
-
没缸05-03挺不错的一本考察笔记,拿来写论文的话有不少值得挖掘的点。总体来说译得还是不错的,地方特色很明显,个别地方甚至还有用到东北方言,但是并不难理解,比常见的翻译腔要增色不少。书的内容很驳杂,生态学和地质学乃至民俗学等内容交织其中,没有足够的素养读起来很容易一头雾水。不过由于选题本身的吸引力,可读性依然跟强。如果有相关知识背景,不论是研究文学地理或者生态文学或者区域历史问题,这本书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讨论对象。
-
sonoko03-03老虎会学马鹿叫,把马鹿引过来,但终归是老虎,每次叫完之后总忍不住呼噜一声。啊我真的太喜欢这一段了,想象一下那声呼噜就觉得太可爱了!!中国人一向喜欢标榜自己爱好和平,没有侵略性,不喜扩张,其实呢?人类大抵是相同的,一天到晚说这些没用的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
寡人有疾07-02原来专供版就是内部版
-
parallelepiped01-11好美啊。冬天读起来更有感觉。在森林里穿梭心旷神怡但被虫咬和脚肿起来也很真实呃……野外生存果然还是很艰辛。阅读体验是虚拟旅行一趟最后又回到现实。
-
飞廉02-23整一年的睡前读物/最喜欢考察队行走一天后扎营休息的场景:森林 篝火熊熊 众人抽着烟斗讲故事
-
织空01-02配合Google map食用更佳
-
隐娘03-1920世纪前后有很多的旅行笔记,地理考察日记出现,这本一百多年前的笔记如同时光机般,每次拿起来翻几页就如同穿行在遥远的原始森林中,真诚的地理学家,质朴的德尔苏,靠捕貂、割鹿茸、挖人参为生的各种住民,原始恶劣又多样美丽的大自然。窝在沙发里看一行人在暴风雪中抵御严寒和死亡,在蚊帐中对抗蚊蚋的密集包围,虽倍感生活的舒适,但这现代人早已遗失的地理与时空似乎也只能在文字与想像中重现。作者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电话和信件不胜其累,一百多年过去,工业时代初期到了信息时代高速发展期,距离大地越来越遥远。
-
蜜三刀12-27强烈推荐。作者是一位知识丰富的地理学家,同时也是俄罗斯伟大文学传统的产儿,所以此书不仅对乌苏里外地区的山脉、河流、地质、矿产、动物、植物、气象、交通、民族等情况做了准确的记录,而且用遒劲、生动、准确的文笔,对高山、大川、森林的自然风光、风云变幻、鸢飞鱼跃做了极为精彩的描写,作者笔下的乌苏里森林,既令人敬畏,又让人神往,那里曾经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野兽成群,鸟飞蔽天,回游的鱼类把河道堵塞…。不过,对于中国读者,读这本书体会到的不仅是激动,还有耻辱,因为作者笔下那篇富饶壮丽的山川,原本是属于中国的土地,而且作者笔下时时流露出对中国人的偏见。
-
laoji221111-08作为东北人,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十分强烈,那山,那河,那林,那飞鸟,那走兽,何尝不是曾经亲临?感叹那种原始与狂野,丰饶与破坏。感叹之余怎不感伤——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永久割走,海参崴回不来了,我国东北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
女婳12-20很丰富的一部自然考察小说,学术性和故事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虽然科考过程艰辛、危险,这些精彩的风俗人文、自然环境的描写依旧能轻易勾起自幼生长在都市里的人的向往之情。其中大量对当地中国人的描写于我熟悉又陌生,读起来十分有趣,联系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感觉自己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们的中国更加了解了。
-
木卫二03-01这套书分两本,名义上当然是阿尔谢尼耶夫的科学考察,但读起来——故事就差不多是以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为针线。当他消失离开后,你会和作者一样,期待与他重逢。上一本是前往兴凯湖,主要在乌苏里江流域,锡霍特山脉以西部分的行路轨迹。有不少错别字。对着谷歌地图,如果多一些原文(英文或俄文)的地标注释就好了。不然经常一个地方出现三四个名字,然后还有地理名字。最好的情况,是附上原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