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乘鐵公雞
读书评论:
-
拧发条鸟02-06虽然知道肯定没什么好话,但还是没办法适应保罗·索鲁的刻薄毒舌,之前读《巴塔哥尼亚快车》就深刻的感受到他对其他民族尤其是有色人种的不友好,当然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况且他的表述确实是真实的,那个年代就是脏乱差人声喧哗,无法反驳。但与其说是游记,更像是带着目的而来的“WG访谈”。比较不喜的是,贼兮兮的故意去问、去诱导出一些明知答案的问题,得到意料中答案后,再发出一声意味深长“哦~”的感觉不过种草了蛮多书,没想到保罗·索鲁乘车读物居然有《金瓶梅》诶
-
自走04-04保罗索鲁才是真的带着偏见看世界
-
瞎逛的熊02-24想来,任何带着憧憬来现代中国旅游的洋人都会失望的,风景不像爷爷奶奶传下的屏风,瓷碗上的画,人也不像传教士游记书本里记述的那么淳朴,对曾游历过中国的索鲁来说,人的变化也只是从高举毛语录变成高举人民币而已,结果只能是无聊二字,唯独西藏那千年不动摇的传统能让他有所感动,坚韧应该是索鲁最想看到的东西。
-
看那火箭升空05-20奇怪一本旅行文学为什么被禁,原来只是旅行文学的壳,谈了太多的毛,wg,89学巢。读台版竖体书太累了,应该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
-
呜噜呜噜回06-13语言当然是刻薄的,索鲁热衷于记录中国人各式不由衷的假笑,暗讽市民们的多种陋习。但我猜,他的冷漠和急躁是出于在陌生(且恶劣的)环境下自我保全的本能。他无疑是关心中国人的,只是与何伟深入个体的中国观察不同,保罗索鲁致力于国人群像的描绘,如此观察难免会有偏颇和误会,可如今回看,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外来视角一定很珍贵吧。最后必须感慨,索鲁还是低估了中国人改造世界的欲望和参与政治的热情。
-
百器徒然02-01【大部头打卡 2021.02】即简体版《在中国大地上》,毫无疑问,1986年保罗·索鲁怀着深深的偏见第二次来到中国,那一年他路过苏联,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擦肩而过,横穿亚欧大陆来到中国。当年保罗来中国是为了观察,而如今的我们却要反过来借助他的视角重返那个年代,也是有趣。整本书可以说根深蒂固的偏见从头到尾,在西藏达到了顶峰,但他凡对西藏历史有深入了解,也说不出那些无知的话语。不过依然感谢保罗的观察,他勾起了我幼时乘坐绿皮火车的记忆,慢的要命,永远人山人海,车厢里垃圾遍地,那已经是21世纪初了。另外他和奈保尔的恩恩怨怨也是很有意思,我很怀疑他的游记从奈保尔那里汲取了不少东西,毕竟两人是师生关系。后来双方大爆黑料,几乎老死不相往来达十几年,最后还是伊恩·麦克尤恩促成了他们的和解。
-
ferrero04-25吐槽功力爆表,各种不和谐因素,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
-
迟蒿07-08他错过了最重大的变革,但留下了另一个时代最后的缩影与徘徊
-
长日将尽05-29保罗几乎没怎么去、没怎么写名声古迹,就写他在火车上,旅途中见到的人,听到的故事,有点像一个记者对中国的观察,却写的引人入胜,趣味无穷。他不是一名游客,他是一个旅人。
-
=.=12-14毒舌,有趣,看开头坐欧洲火车吐槽一路就知道他对中国也应该没什么好话。果然,对中国观察的很彻底,嘴下也不留情。不过我怀疑作者现在再来中国问一些敏感问题应该会直接被举报遣送回国吧。
-
成知默02-241986年的中国虽已从一场灾难的狂飙突进转轨到另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然而新的面貌之下依旧潜藏着旧的阴影,仍旧面临着新与旧的撕扯,一面是在急于抹去前一时代痕迹的企图下如何面对旧日的伤痕,一面是巨变之中看似拥有无限可能却也暴露了急功近利、以发展之名的破坏等问题,因而保罗·索鲁的中国之行,WG、对毛、周与邓的评价、改开下的城市建设、HK、学潮等就成了他关注的主题。正如保罗说他的座右铭是“像狗那样傻笑,然后漫无目的地游荡”,他的旅行并非深入体验式的,而常是浮光掠影式的,因而在他异域的、猎奇的眼光之下,他对上述主题的探讨,也多是浅尝辄止的,更不乏明显的偏见,如他所记录的WG记忆全部是同一种声音。比起旅途风光,保罗更关注不同的城市形态、路遇的普通人以及这些人的日常,与几十年前相比,如今又是另一种沧桑了
-
Ed Wood05-19索鲁先生的西藏之旅令人失望 认为香港作为20世纪的最后几个殖民地是可悲可笑的 但对于我们终结了西藏20世纪最后的奴隶制却心怀怨恨,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地区他的观点是客观严肃的 但对于西藏 索鲁先生可是事先就准备好照片了的
-
毒妇脸少女心。03-04保罗投注了中国人物质观念和精神面貌的细致入微又不失辛辣刻薄吐槽的观察视角,同时提供了非常多的有趣样本。我很赞同有句书评说的,“如果鲁迅先生看到,想必会对他会心一笑”。 甚至连大嗓门和吐痰行为都被事无巨细地刻画了,不由得又让我惊呼“绝了,这不仅仅是1980年,也是2021年啊”,可以说是与我们理解的无限真实接近了,太他妈犀利了(是那种忍不住爆粗口的好)。
-
齐自多07-16这么说吧如果你是个出版社小编辑,某天你老板把这本600多页台版书丢在你桌上说:“把里面不能出版的敏感内容捋一遍,我们要在大陆出这本书。”时,你就会立刻意识到,是时候找一份新的工作了。
-
十六12-16初看会觉得太外国人视角了,只要逮住人遍问wg之事,但一旦切换到1986年的时代,不问反而才奇怪吧。保罗对于坐火车旅行的一点喜爱让我非常认可:坐飞机旅行,尤其是远距离飞行,下机时的两地反差会令人瞠目结舌,而坐火车可以在视线里逐步感受到这个变化。那个年代啊,大部分的城市都是脏乱差的,倒是西安和厦门给他留下挺好的印象,至于西藏,显然有着比较私心的写作需求在里面,另当别论。在北京和董乐山的聊天算是一个彩蛋,后面还遇到了李国庆(不过当然不是那个李国庆)。
-
Tw4301-14“唯有亲眼见过西藏,才能理解现在的中国。任何为中国的改革措施辩解或对其有所留恋的人都必须面对西藏,才不会忘记中国可以多么冥顽不灵、麻木不仁、而且物质主义。他们居然真的相信这是进步。”
-
Kanki06-10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中国文化、建筑与社会风情便使劲儿嘲讽,且占绝大多数。最后的西藏因为特殊情况却狂加赞美。每到一个地方便拼命猎奇打听wg与毛的影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者从不记录。作为游览记录而言不错,但背后的价值观与高高在上的写作情绪实在令人作呕。
-
木卫二09-03看一些评价,真得感恩作者记录的是 1986-1987 这趟中国行,而不是 1980 年那趟,否则会有更多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和无法面对——有什么奇怪的呢,一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是不愿意面对藏地、馕区或者 852。保罗·索鲁因为最后一章,断言火车无法通往拉萨被拉出来鞭尸过,但恰是最后一章,出现了他之前游记中奇人囧事,难以想象的冒险感(实话说也是本书较为欠缺的。中国司机驾车疯狂遭遇,不知有没有影响何伟围绕行车驾驶手册的寻路之旅)。我对人物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开篇那个一路收集石头的西方游客。铁路在1980s时代,依然是中国最有动力的血脉,对 1999 年才通火车的山西小城,2010 年的动车高铁时代,以及至今还没修好车站的县境。火车上的无尽之梦,依然值得向往。
-
不勒个二04-27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随口一说保罗索鲁到过中国,我就立马上网搜到了这本书,不知道有没有人是和我一样的脑回路才找来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