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若有光

读书评论:
  • 紫苏半夏
    06-02
    这些大理的故事,来自洱海西岸的苍山、古城、喜洲、银桥,也来自洱海东岸的双廊、伙山。他们是作家,建筑家,植物爱好者,诗人等,都是在大理早期就过去定居至今,因为大理景物的美妙,物价低廉让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许崧所说的“社区”文化。叶永青说:在大理,一天最喜欢的时辰是黄昏,天空有一种橘色和柠檬黄的光,很安静,地面上树影、山峦的细节全部消失。苍山变成一片黑暗,洱海那时候会突然亮起来,闪出各种各样的光芒,像彩缎一样。有一天也要去大理,呆上一段时间,体会其中的美感与曼妙。
  • 墨白
    07-12
    很现实,又很理想,有不完美才真实。送了两本给陈哥和张姐,希望山居和晏园都能放一本,来往的客人能够找到正确打开大理的方式呀,真的太美了呀!另,第一次读这么热乎的书呀,才出版三个月,感觉不要太棒吼。
  • 好命的娃儿@
    05-15
    读了前面四个采访 第一个杭州人 说大理才有真正的社区 很理想主义的一通bulabula 我只想知道他的收入来源 第二个两夫妻搞教育 就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解决 感知幸福 自由 很理想很美好 第三个油腻的出家人比较有趣 很一大群神仙在深山同居 日本人嘛 感觉平平无奇 已经去浙江种地了 第五个没看完 拍植物的刷牙 我比较感兴趣 后面几个还不错 建筑师 艺术家 画家 有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 其实云南真的有很多这样体面的小城 加上气候和地理的优势 真的非常非常有吸引力了 退休后去昆明 也可以常去苍山洱海吧 期待
  • 熊大茸
    06-14
    大理汇集了那么多种生活方式,这些新居民来自不同的城市、曾经有不同的事业与生活,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大理。这些不同的视角中,最最统一的是大理的包容与大理的云,大理的山水大理的风,以及在无比亲近自然的状态下对人心灵的改变。最吸引人的是对植物猎人和寺庙重建者、自然农业耕作者、大理声音记录者的访谈,只有足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的融入,才形成完整的社区生态,一个有意思的社区——你不必体验所有的生活方式,但可以观察到足够的多样性。书中被访者都是大理的观察者,也都是大理的描述者。
  • sub rosa
    05-27
    我可能是豆瓣上为数极少的还没去过大理的人吧,所以对这本书兴趣很大。编者是复旦史地所毕业的这个加分哈哈哈。封面设计有宗教感,故事内容很丰富,不过可能是我个人原因,不是很喜欢访谈体的,如果直接改写成一个一个故事不被访谈体打断,我看起来会觉得更舒服。可能我有职业病,觉得访谈记录这种是没有整理完成的史料……
  • MetalDudu
    06-05
    讲大理社区、幼儿园、日本乐手做自然农法的几篇都很有意思,倒是艺术家们真的是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妖孽。倒不如说,我更希望自然就是自然本来的样子。
  • bird
    06-17
    未曾到过大理的读者如我,读完这本访谈录才感觉对大理的印象掺杂了太多的误读,那些大冰们要背锅!访谈里的这些人几乎都不是简简单单居住或感受着大理,他们参与着大理社区的建设,组建那里的兴趣共同体。娓娓道出大理这座城市别样性究竟为何物。摆脱雷同的都市生活,返璞自然,探索教育、建筑。也有人采撷花草风貌,聆听大理的声音。后面数篇访谈虽沦为个人生活观念秀,显得不与题照,但想必他们选择大理正因为不是为大理,为寻回自己。
  • MaY°玫
    05-25
    翻书前只认识许崧和刷牙,看完最喜欢蒙中和沈见华两篇。大理真是个好地方啊,豆瓣关注的寂地也住在大理,可以经常在她那看到大理的云。这本书的访谈形式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不是最佳的,如果能做成访谈视频感觉会非常棒,顺便还能观景望云啊!
  • 我爱阳光
    06-20
    内容非常扎实,收获最多的是张扬和叶永青,前者说出了一部大理发展史,后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一个人如果想做成点什么事情,必须在一个地方深深扎下根去,至少十年为期;这个地方必须有三五个能经常碰面的好友,或者至少一个至交,但绝不能没有。
  • 幽篁
    05-29
    十多年前,有位朋友和他母亲和我家关系非常好。他曾建议我们两家一起在大理买个院子离开上海。那时我家上一辈老人还在,走不了。等我们能够离开时,他母亲离世,他也离开了上海。几年前我和妈妈又回过大理,住下关英迪格,早晚就在洱海边逛,看云卷云舒,但想起那个建议,想起已经不在的人,仍很伤心。这本书像是对我的一种补偿,看十四位大理新移民的生活和他们对大理文化的解读,羡慕他们能按自己的梦想生活,人生添彩,为大理增色。访谈很出色,视角精准,对答出彩。等有空,我要去书上写到的地方慢慢走,实现我初见大理的梦想:去苍山云起的地方。
  • 丫几_粥
    05-20
    整本13篇人物访谈录,前6篇非常好,是深扎在大理土壤里的根系盘错,哪怕是像守庙人这样的怪力乱神也是大理的真实异响让人无法轻视。从第7篇开始,枝脉渐渐稀薄乃至消失,大理沦为了这些人的人生注脚、谈资备释,尤以教授儿童诗歌的树才相当不适,一种悬在空中的沾沾自喜,大理在某种存在意义上的迥变,不正是拜其之类所赐?!最喜欢自然农业生产的辽太郎、退出书店探访大理百工的阿德和不断在苍山刷花的刷牙,他们和大理形成了动人的互相反哺~
  • dangswing
    03-27
    大理虽然地理上是个很偏远的小地方,但一直是个精神很丰饶的老地方。之前去清迈一直觉得跟大理好像,跟朋友说还被嘲笑。看了许崧老师的访谈,也有同样感受。想来这种骨子里的平和跟包容开放,不是短短几天旅行可以看见的,要住下来去感受地方的气质才能体会吧。每个来大理的人,看到的大理都不一样,选择大理的理由都各有不同,作为一个生长在大理又远离大理多年的人,看到了更新的大理,感觉很奇妙。也很同意那句笑谈——大理汇集了一堆“怪物”,哈哈,果然如是。这个封面用了大理甲马的形式,很有大理地方特色。另说一句,黄菊老师的访谈每次都让人觉得特别深入,让受访者聊出很多内心的东西,喜欢。
  • 恶鸟
    05-11
    前面几位非常入大理的脉,那是参与进本地化的盘根错节里,而后面几位则有点相隔,从建筑师开始的一众艺术家,便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气的在古城里嫁接起来。
  • xuan
    05-15
    书里的内容太好了,随便一句都能让人思量许久!关于教育、关于生活、关于理想,关于怎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些在大理的人,他们的所思所为,让困在大城市苦闷而没有勇气的我们,忽然惊醒!快,活过来,像个人一样。
  • kokomi
    05-07
    这本书里的内容,能像《十三邀》一样做成节目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