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死生门

读书评论:
  • 苏联宇宙空间站
    08-18
    推荐看,我之前对中东巴以冲突都是靠爷爷平时看新闻联播时候断断续续听到的,一直以来就知道他们一直打仗还有人体炸弹。书里面很克制的写那些伤亡和爆炸反而让人看的更细想的更多。从另一个侧面去了解他们,我坐在家里沙发上打字的时候他们还在遭受着轰炸
  • 冯不畏
    08-27
    通过记述各色各类的人,反映了中东最真实但是又少有能注意到的一面,里面的照片非常棒
  • MiaPapa
    08-28
    1,每日置身其中,毫不在意的,却是最需珍惜的。健康,爱,还有和平…2,置身和平国度,只能通过周轶君的笔和镜头去感受巴以人民对战争的愤怒,恐惧和无奈。幸,又不幸…3,和柴静类似的文风…冷静,客观,直逼人心,每篇故事的黑白照片配图,让文字瞬间丰满,也再次重击心灵
  • 咩咩咩
    02-18
    旧作新版,图文俱佳,周轶君算是中国驻外记者的佼佼者了。跟何伟的中国三部曲相比,叙事上稍欠打磨,期待中国出现更多平实客观的非虚构异域书写。
  • 原来是芥末啊
    11-18
    陷入囚徒困境的双方,对于仇恨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所以人类才会去追求正义。一方人已经殖民火星了,一方人还在用石头攻击对方。只能说,衷心祝愿世界和平吧。
  • 韧勉
    11-18
    巴以地区生死无常,黑白照片,苍白无力,幸好没买,翻翻即可。
  • 其中之一
    10-09
    很少有国内的年轻知道或者关心中东局势。太平年代,才显得此书可贵
  • China Blu
    11-16
    写得浅,易读。听了两个上午的“掀起热潮”精神宣传,顺手把这本书看完了。
  • Anyphant
    03-15
    早年的报道,相比走出中东那本少了思考,但总归是现场最直观的感受。周轶君驻加沙时,正值21世纪出头巴以冲突最烈时;如今冲突依旧,加沙仍是这个星球最贫穷闭塞的地区之一。只是如她所料,再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巴以那些被撕裂的日常
  • 十月
    10-05
    我觉得这本书很一般,苍白无力,我读完没有任何的触动。而且并没有清楚地介绍巴以冲突背景和宏观走向,只是提供混乱状态下的众生相。想要得到一些想法和启迪,还是推荐郭建龙的那本儿。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女人是不适合写关于国际政治的书的。
  • 半碗馄饨
    08-24
    对于不了解巴以冲突的我来说,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
  • 秉存
    10-10
    9.9补标。有新闻稿冷峻的风范,行文流畅,言简意赅。我本科毕业论文写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涉及到中东文化层面,由于学识浅薄只得浅尝辄止。但该经历导致我对本毫无兴趣的中东文化产生了好奇,这种好奇便冥冥之中将这本书带给了我。当然,同时发挥作用的还有我在搜集帕慕克相关资料时看过周轶君等三人在伊斯坦布尔对帕慕克本人的采访,看完后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那位看上去很像我很喜欢的一位古代文学老师的周轶君。这本书最刺痛我的是巴勒斯坦人的那句“我们不是恐怖分子,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怒火。”看得双眼干涩,不是无泪,是泪水已不足以表达。
  • chernobyl
    05-11
    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任何试图化解巴以矛盾冲突的努力似乎都是杯水车薪,敌意和憎恨早已根植于两国人心中。越是了解这片土地历史和文化的复杂,就越会对它的未来感到忧虑,我们在谴责外部势力干涉的同时,是否相信问题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内部得到解决?
  • 小车
    02-22
    十多年前还是独立blog时代,那时候没有微博微信,我追看周轶君第一时间写的博客,各种紧张扑面而来。后来结集成书,却没有找来读,大约觉得还是第一时间看才有“现场感”吧。这本则是十多年后再次修改的书,把各种侧面的碎片集中起来,呈现给读者,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Elika
    09-02
    我在家里追剧看书的时候他们正在接受着轰炸。同在一个世界里,不一样的人生更多的不是同情悲悯而是更宽更广的世界观。矛盾如此之深,难以化解。2017.9.2在长沙读完。
  • YLXC
    08-09
    印象最深的是,冲突地区的居民说你迟早是要回去的,但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每天的生活,无处可逃。习惯了暴力血腥的日常之后,对死亡甚至会有一丝麻木。
  • 海鹰
    09-02
    阅读的心情太沉重,书里有一章叫小静,取自阿诚说过的:大乱中总有小静。可是连续翻阅这样的文字和影像,心情反而越来越不平静。中东,真是一个被上帝诅咒的地方。
  • summertime
    07-27
    作者经历书里这些故事的时候也是28岁,看罢觉得这是一位多么勇敢又有才的漂亮女记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