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
读书评论:
-
顾准有我们08-23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才知道许老师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早就把问题写到了书里。20200217,一个特殊的时期。
-
波儿10-03国家认同有两种,一种是共和宪政认同,一种是文化民族认同。前者致力于建立一个普世性的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后者致力于建立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如果共和的政治内容内在地镶嵌于民族的历史形式之中,比如英国和法国,或者民族国家的文化通过政治的共同体原则重新创造,如美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并不一定会表现出紧张关系,反而会相得益彰。然而,对于许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当共和模式是外来的,而文化传统又是本土的时候,两种认同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便难以避免。我们的问题在于民主的政治共同体如何与民族文化传统接轨?
-
单字一兔02-2602.26.1909.23.19
-
海阔天空祝沽笙04-17许老师确实出了一本完全没必要弄得那么厚的书,难怪大家都在吐槽。不过此书拆章节阅读倒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亮点的,同时也可以视为作者对于近几年史学界频繁讨论的“家/族/国/天下”观念的变迁位移这一问题的回应。其实观念本身是什么未必是最重要的,它的演变,以及演变背后许多难以明察、只能通过灵魂深处的开掘才能发现的种种隐微,可能才是其最值得讨论之要害所在吧……
-
Cooltree01-16没经历体制的朋友估计没有啥感受 ,许先生这本不错。
-
乾元05-24勤奋却不太有天赋的学者著作。全文论证材料最多的是梁启超,文献方面太不用功,论反对象有牟宗三、蒋庆、余英时,论同对象主要姚大力、汪晖,西方理论紧靠查尔斯·泰勒、列文森、史华兹、哈贝马斯。即使知道权力道德渗透生活,你也做不了任何事情,现在的学者只知道提出问题,不知道实践并解决问题,已经被豢养成自以为很重要的老爷气质
-
为自己留白10-26“本书的各章,作为前期成果在多种学术刊物发表,也在多个海内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报告,得到了许多学界朋友和刊物编辑的指教帮助,在此不再一一注明。”-P475
-
叔本不华07-10文字流畅,功底深厚,但是略显拖沓,且行文多有重复,本书再精炼一点就更好了。
-
KAJI03-30真的当作一本学术专著来读就输了!
-
momo10-20围绕家国天下新秩序的建构,作者展开写了那么多,真是难得,基本上是自古至今的一通梳理,辅之以各个学者的观点来给自己变相背书。最后琵琶半遮面的提出了个新天下主义,乍一听好厉害的样子,但是全是正确的废话,树立了个旧天下主义的靶子,那么什么是新天下主义呢?我们不要那个不要那个不要那个,剩下的就是新天下主义了,还有所谓的家国天下的再嵌化,这也都是正确的废话,毫无意义。不要西方视角下的普世价值,找寻一种更大同的普世价值,那么请问许先生,这种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写了这么厚厚一大册子,可不能就是单纯喊口号就完事了。毕竟这也是您毕生研究的主要内容啊。
-
Tradition07-23还是可以的,把传统中国到现在国人对国家认同的西学源泉梳理了一变,由于论文集合,所以重复地方有一些,尤其北洋魏玛一文值得一读
-
佐治淮海居士05-21通篇反复讨论,反复引用,35万字就是为了一个论点。看着累啊
-
海舟04-06许老师的力作,解答何为“现代中国”,作者有着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情怀。
-
江海一蓑翁03-25许纪霖老师的这本新著,详细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从传统的家国天下连续体,向现代性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转变历程。这种对于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转型进程的梳理,不只建立在事件史和政治史之上,而是具有浓厚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视角,详细考察转型进程中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提出的各种转型思想与方案,并跟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交织进行分析。许老师的梳理,注重吸收西方中国研究学者的最新研究贡献和理论成果,并时刻与西方顶级政治学、社会学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国家理论和认同理论展开对话和比较分析。尽管各个章节之间逻辑性略有欠缺,内容也有所重复,但在现今学科专业化、明细化过甚,学科分野日益加剧的今天,还能出现这样秉承大视野、跨学科的重磅论著,还是非常值得赞赏与推荐。
-
韧勉12-06许氏的著作总是喜欢抛概念,写的很长,却不精要,实在是失望。
-
波鲁克吉娜05-17这书既不值这么多分也不值这么多钱,论证逻辑乱七八糟,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话,感觉只读导读就行了。PS:后来发现这书就是他近几年几篇较有影响力的期刊论文的合集与整理,我说怎么章与章之间的衔接那么生硬,好多话前后重复,原来本身就不是按专著的写作方式弄出来的……这样偷懒真的好么
-
愚公10-09许纪霖华东师大近代思想史研究专家,他跟桑兵、罗志田等人的研究对象大体是类似的,结论也没有差太多,他的研究特色不是学术思想史,也不是个案研究,而是用西方现代政治学对中国近代思潮进行重新阐释。这部书有所突破的地方在于,他尝试将这种研究手法来透视中国传统天下观,然后以此审视近代思潮。